宫墙里的四十年
火爆荧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热播,带我们走进的不仅是近600年紫禁城的秘境,还有更多在“孤独”中坚守的“故宫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故宫摹画师傅郭文林,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季节目探秘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播出之后,郭老师和他孤独的坚守,又一次打动了万千网友。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早已“超龄服役”。因此,除了修复,临摹也是延续文物生命的重要手段。但临摹除了要求摹画者超乎寻常的基本功技巧,更要有“放弃”自我、孤独坚守的精神。
“我们一参加工作,老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创作停掉,不许搞创作,不然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的风格代入文物中。对我们的要求是一笔都不能改。”
对每个画者来说,个人风格都是无法磨灭的标签,那是他们的心血,也是他们创作的证明,然而,对文物摹画师来说,选择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个“画者”的坚守。
“那您遗憾吗?”
“也遗憾,也不遗憾。”
“那您遗憾吗?”
“也遗憾,也不遗憾。”
郭文林盯着画作的眼中,有珍重,也有坚守。他说:“关键是喜欢这个,而且看的都是咱们中国画的精品,我们是要延续这张画的寿命。”
为了让这些传世国画更完好地传承下去,在故宫里,还有许许多多和郭文林一样的“守护者”,他们“牺牲”自己的创作,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让经典能被更多人观摩。这样的坚守,孤独,却并不寂寞。
敦煌的女儿
随着近年来敦煌文化的传播,一个被大漠黄沙封藏许久的名字,也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她,就是81岁的老人樊锦诗。
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她,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此后,便是一生奉献给了这里。
这位81岁的老人,在谈起敦煌时,总是神采奕奕,而她那一头干练的短发,是她个人最明显的标签,却也是她与敦煌“厮守”的见证。
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水从来都不是干净的,初到敦煌的樊锦诗,头发怎么洗都觉得黏黏的。后来为了梳洗方便,樊锦诗干脆剪了个极短的运动员头,此后,她便再也没有留过长发。
敦煌壁画和彩塑会慢慢走向衰老,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而樊锦诗做的事,就是不断与时间赛跑。她四处奔走,向人们讲解敦煌石窟脆弱的现状,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还首次提出国际合作,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洞窟环境监测,抵御沙漠侵袭。同时开展“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项目,兼顾壁画健康和游客舒适度。
日复一日围着敦煌转,就是她平凡的日常。
在给北大新生的信里,她写道:“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在敦煌的黄沙里,在幽深的洞窟里,在没有阳光没有月光的日子里,樊锦诗和她的同行们,面对沉默的墙壁和无尽的孤独,一笔笔勾勒出宝贵的历史,他们,并不寂寞。
不善言辞的“酒汉子”
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始终飘逸着一脉酒香。从僰姑造酒,到唐宋时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再到明清时代的“杂粮酒”,一杯流传千年的五粮液,承载着老窖池悠长厚重的历史;那一杯杯浓香里,凝聚着一份份平凡又厚重的坚守。酿酒师傅刘春西,就是其中之一。
在有些人眼中,酿酒工是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但刘春西却说:
“酿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珍贵大学问,绝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
“酿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珍贵大学问,绝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
刚进五粮液酒厂时,勤学多问的他一有空就跟在师傅后面,观察师傅酿酒的技术要领,领会其中的奥秘。从选料、起糟到拌料、加糠,再到蒸煮、降温、堆闷、摊凉、下窖、取酒等几十个环节,每一处都需要酿酒师来具体把控。24年的执着坚守,摸索感悟,如今的刘春西通过眼看,鼻闻,手捏,就能检验出工序是否到位。
从糟坊的一个学徒,到挥汗如雨的烤酒匠;从酿酒专业的学生,到自成一派的调酒师。刘春西的事迹并不是个例,在五粮液悠久的发展史上,同样的传承、相似的故事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大师工匠,邓子均、范玉平、姚乃贵、杨树芳等白酒大师名留酿酒史册。
酿酒是一个简单重复、枯燥乏味且异常辛苦的工作,但在酿酒匠人眼中, 这是生长在自己血液中的东西,是值得用时间,花精力去热爱、去坚守的事情。因为热爱,所以并不寂寞。
有一种孤独,叫传承
其实,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不难,但难就难在坚守,难在坚守路上的那段“独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守,才酿就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史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了 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到古老的文明遗址,小到餐桌上的一杯佳酿,无不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正如我们今天品味的一杯五粮液,其背后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酿酒人世代传承的匠心。
五粮液拥有窖池3.2万余口,其中最老的明代古窖池群从1368年连续使用至今,这是五粮液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五粮液的核心优势,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稀缺价值,成为中国白酒行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界的宝贵财富。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更是经过数千年发酵,成就了其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内在风骨,既蕴含着前人智慧又凝聚着创新工艺。在五粮液古糟坊内,各项工艺仍延续着最传统的酿造方式,坚守传统工艺的精髓。而这份坚守传承,便是对时间的尊重,对岁月的珍重。
长久以来,五粮液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获得众多殊荣。
2005年,五粮液明代古窖泥作为唯一“活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12年,“宜宾五粮液老作坊”进入“中国白酒老作坊”申遗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五粮液老窖池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定“五粮液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为“国家工业遗产”。
在刚刚落幕的五粮液文化传承论坛暨五粮液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五粮液邀请了众多业内人士,为消费者讲述在宜宾耕耘千年的古老土地上,一杯美酒如何倒映出华夏文明,如何让世界感受独有的中国味道。相信五粮液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不管是对于五粮液,还是对中国白酒产业,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化输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秉持匠心。
今天,当我们静静欣赏故宫里的名画国宝,当我们走过敦煌震撼的戈壁沙滩,当我们品味一杯五粮佳酿时,也许我们感受的不仅是眼前、脚下和口中的那份伟大,更是感受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无价瑰宝,感受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匠心精神。
关于浓香美酒五粮液,你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传承故事?关于一杯浓香背后的文化知识,你了解吗?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互动问答,还有200份精美礼品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