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金庸曾经写到:
神雕侠侣
这里所说的一条白线即是浙江钱塘江大潮。
在金庸的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中,金庸亦曾写过这“十万军声半夜潮”的天下奇观。
书剑恩仇录
海宁县位于钱塘江北岸,历经2000多年,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重要习俗。童年时期的金庸就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长大,自小就随母亲去看“海宁潮”,而这份童年的记忆,也被金庸带进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里。
钱塘江大潮
海宁县历来崇尚读书,根据吴晗先生的统计,海宁历代藏书家多达38位,远超附近的绍兴、嘉兴等地,仅次于江浙重镇杭州。近代以来海宁更是人才辈出,王国维、徐志摩、蒋百里这些著名人物都是海宁人。
浙江海宁
金庸本名查良镛,查氏从唐宋以来便是名门望族,是海宁的第一大姓。金庸家的祖宅是一处五进的大院子,院内共有90多间房子和一座大花园。明清两代,这座大院出过多位进士,成为江南少有的“文宦之家”,仅康熙年间查家便出了10位进士,当时全国三年能考上进士的仅有250人左右,查家可谓人才鼎盛。
为此,康熙甚至亲书“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赐予袁花镇查氏宗祠。另外,康熙还写了澹远堂、敬业堂牌匾赐予查家,一时间,海宁查家被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海宁查家
金庸的祖上查慎行、查嗣瑮都是藏书大家,藏书量达两三万卷,闻名乡里。
查家的家道中落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据说这一年查嗣庭担任江西省的主考官,出的考试题目是维民所止,维和止两个字正好是雍正去掉头,查家于是陷入文字狱。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是查嗣庭写了一本书,叫《维止录》,被一个太监举报,于是查家落难。
无论起因是什么,结果都是确凿的。雍正四年的冬天,查家上下一百多口人顶着寒风北上,赴京投狱。查嗣庭和儿子都在狱中被折磨至死,第二年春天,查家的上百口男女老幼全部被流放蓝田。
雍正帝
除查家自家人以外,浙江不少大户人家受到牵连。雍正对这件事大发雷霆,浙江人六年内不能参加科举,以示惩戒。
而这场文字狱,也是雍正年间规模最大牵连最广的文字狱。金庸祖上的这段坎坷经历,还被他写进了小说《鹿鼎记》。
到了金庸祖父查文清这一辈,查家开始渐渐恢复元气。查文清在光绪年间考上了进士,在江苏丹阳做同知。1891年,此时的中国已经经历过鸦片战争,洋人开始大范围涌入,和中国当地百姓摩擦不断,老百姓对洋人抱有极大的仇恨。在这一年,发生了震动全国的丹阳教案,丹阳、无锡、江阴等地的教堂相继被毁。
朝廷责令查文清将为首纵火的两人斩首,以便向外国人交代。查文清拒不办理,跟着他便辞官,因此被认为参与了闹事。然而查家和海宁人却以此为莫大光荣。
金庸
金庸小时候听伯父和父亲说,祖父在去世时,丹阳来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吊唁,当初本该被斩首的那两个人,一路哭拜而来。
金庸出生于1923年,那时候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庸和父母失散,小小年纪便跟随学校流亡,食不果腹。
金庸这一代不负祖上的荣光,给当代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拂晓神刀,一个爱啃书的90后大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