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姜文在一期访谈节目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情。
节目中许知远对话姜文,从电影创作到人生格局,姜文都侃侃而谈。唯独说到母亲这个话题,姜文的眼神骤然暗淡,言语间停顿闪躲,让人心酸。
许知远问姜文:“你人生中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回答道:“我和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随后,姜文一一举例,寻常生活里都是惹人落泪的细节:
朋友给母亲买房子,母亲非常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姜文给母亲买房子,母亲不高兴,甚至很长时间也不过去居住。
一般人考上中戏,母亲都会开心无比,觉得儿子很优秀。姜文给母亲看中戏录取通知书,母亲“啪”地扔在一边,说道:“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姜文说,看到别人和母亲关系亲密,脸贴脸的样子,他真做不出来。但语言里流露的失落,眼神里铺满的落寞,却分明透露着无言的艳羡。
遗憾的是,直到母亲去世,他们之间也没有达成完全和解。
那样一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演员和导演,找了很多理由,他试图理解母亲的言行,终究还是过不了心上那道坎。
曾看过一个提问:“什么叫语言暴力?”
高赞回答说道:“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习惯性差评、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包括说话时鄙夷的神态和不耐烦的姿势,都可归为语言暴力。”
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好比一把无形的利刃,虽然看不见,但是伤孩子最深。
为什么会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真的是出自内心的高要求吗?
每个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照着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生活成长。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会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爱迪生在8岁的时候,就被学校赶了出来,因为老师觉得爱迪生是“低能儿”。
而母亲并不这样觉得,对爱迪生说道:
“老师说你是低能儿,我不认同他的说法,你明天起,就不要到学校里去了。
我今天在老师面前发过誓了,我会在家里好好的教育你。我已立下决心,无论如何你会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有没有这个信心呢?”
爱迪生说:“妈妈,我愿意发誓,我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使说我低能儿的老师听了寒心。”
后来爱迪生成功了,提到母亲,他说:“特别感谢母亲为我跟老师辩护,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真正地爱孩子,父母请不要随意打骂与指责,而是要用爱和尊重,给孩子的生命涂上温暖底色,他们方能勇敢尽情去飞。
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就看父母是如何引导了,他们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的。
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足,如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成长,孩子舒服,你也会幸福。
《以弗所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污秽的语言,一句也不可出口。”
孩子是世界是张白纸,当你恶语相向时,他会全盘吸收,并且把这种恶给到其他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但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好好说话,用好的语言滋养身心,让自己和孩子都拥抱坚韧与柔软。
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情绪被接纳,生命力被看见,然后,坚定快乐,笃定向前!
部分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