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念驰先生_太炎先生像堂吉诃德一样挑战旧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54
导读

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在暮年出版了新作《后死之责:祖父章太炎与我》,对他从事祖父的研究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我出身在一个“名人”家庭,祖父章太炎先生,是“民国先驱”“国学大师”,客厅中赫然挂着黎元洪手书的…

“祖母常对我说,人都会死,后死的人,应为先死的人去完成未竟之业,这叫‘后死之责’,汝当知之。”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在暮年出版了新作《后死之责:祖父章太炎与我》,对他从事祖父的研究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后死之责:祖父章太炎与我》

目 录

前言:我与祖父

一、关于祖父章太炎

翻越大山

一个不该忘却的人——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的内容与贡献

王仲荦与章太炎

章太炎与他的弟子

李敖·汪荣祖·章太炎

沉香阁·章太炎·佛学

章太炎的印章

章太炎的藏书

章太炎身后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两部“章学”研究的新著——评《鼎革以文》《章太炎与明治思潮》

《章太炎先生文录》前言

《中华英杰章太炎》序

《俞曲园章太炎论中医》序

介绍太炎先生佚文一组

二、祖父与我

我家的小八仙桌

我与民立中学

我在“文革”后的第一个重要活动

纪念周谷城先生

我所知道的王元化

因陈映真而想起的……

缅怀刘振强先生

故人故事

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 ——《忽如归》读后感

《终将平凡》序

此风不可长也

我与绘画

诗词一组

三、附 录

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念驰口述:《国是咨询》采访

怀家国情 谋天下事 ——市政府参事章念驰印象

前 言

我与祖父

01

不可选择的家庭

我出身在一个“名人”家庭,祖父章太炎先生,是“民国先驱”“国学大师”,客厅中赫然挂着黎元洪手书的“东南朴学”大匾额,昭示祖父是个有名望的人,至少是朴学大师,继承了清代的朴学。客厅中还挂了一大幅邹容的遗像,我悄悄地问:“这是谁?”回答我说:“大将军!祖父的盟弟。”这让我肃然起敬,暗暗地想:“祖父还是革命者,了不起!”

章太炎

我是在祖父去世六年后出生的,离他作古不算久远,家中依然弥漫着他活着的气息,无处不在的书橱,家人谈论的话题,来往的客人……几乎都与他有关。 他依然是家里的中心。他无所不在,所有一切几乎仍然与他有关!人们称他“老爷”——无论家人、佣人、客人。“老爷”似乎随时还会回来。我则称他“爷爷”。

我从小就知道爷爷与孙中山、黄兴是并驾齐驱的“辛亥三杰”,直到我念小学,课本里还是这样讲的,还印了他们三个的画像,画得都是一样大的。后来不知怎么的,只剩了孙中山一个人了。我从小知道爷爷是革命者,参与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那个时代革命是受崇敬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俄国革命”“平民革命”“产业革命”……一直革到“文化革命”,革命就是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不知从什么时候,革命又变得不吃香了,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了,改良、变法、维新……变得比革命吃香多了。但我的大半生是处在“革命”受崇拜的阶段。

苏州故居(章念驰水彩写生)

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革命”被分为“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在先,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产阶级”,这就叫“灭资兴无”,这让我自幼心情沉重。国民党把祖父排斥在“党史”之外,共产党也曾把他排斥在近代民主革命之外。——祖父从革命的先驱,变成了革命的对象,我们家庭从“光荣人家”,变成“有问题人家”,这让我从小处于恐惧之中。

尽管如此,祖父依旧是家里最核心的人物,大家处处以他为标准,就像儒教理学,制定了一整套为人处世的标准,并处处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我,压得我难以自由呼吸。虽然我父亲——一个少爷,解放后不久就稀里糊涂被关了进去,判了十五年徒刑,但祖父在家里的“神圣”地位并没有改变。我自觉与不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以至我初中毕业,毕业评语中还说:“阶级立场模糊,与家庭划不清界线!”这才让我如梦初醒。我的一个同学也是这等评语,学校不给分配,从此失学于家。 这时我才知道家庭对我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不可再糊里糊涂,该选择自己的道路了!

我虽出身名门望族,但辉煌已逝,要权没有,要钱也无,早已门庭冷落,守着空楼花园,只有三五酸儒往来,名人之后并非是幸事。

02

选择自己的道路

1959 年我从育才中学毕业,正逢“大跃进”时代,直接就读师范学校,1962 年毕业,又逢“自然灾害”时期刚过,泡沫破了,没有正规职业可以分配,只好去民办小学教书,在简陋的弄堂里教书。但我一点不以为苦,不以为陋,我知道如我这样出身的人,只有吃苦,才能赎罪。我入了团,当了支部委员,成为“孩子王”“大队辅导员”,教最“烂”的班级,将“留级生”组成的“差班”,教成成绩优秀的毕业班……后来调到中学,还是教差生毕业班,结果教成先进集体,自己也当选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后又调到区少年宫,办思想教育的《小葵花》杂志……我无怨无悔地改造自己,改造有罪之身,但我没有变得具有什么“共产主义信仰”,祖父对我的影响依然最大,左右着我的人生。 最终我意识到我只是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堂堂正正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个教养,依然是我的祖父遗传的!我的兄弟姐妹差不多也是这样,继承了祖父的精神,工作都是一流认真。我发觉我依然没有摆脱祖父给我的影响!

章太炎墓(章念驰油画作品)

工作后,我依然关心祖父命运——各种对他的研究与评价,我天然有兴趣阅读,模模糊糊研究着他。当时的历史人物研究,只是对人的“属性”研究而已,如属于什么派——革命派还是其他什么派。最可恶的是有人评他是“地主阶级反满派”,这让我不知怎么回答造反派的询问——“你家还有多少亩地?”总之,我感到对他的评价是极不公正的,这与家庭告诉我的祖父形象大相径庭。

03

选择研究祖父

“文革”终于结束了,家庭的包袱、出身的包袱,终于可以卸下了。我应该怎样走我自己的路呢?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国家决定拨乱反正,首先从被歪曲的历史人物做起,决定先出十个历史人物全集,便于人们全面了解历史。我祖父就是这十大人物之一。改革开放后,更是承认了辛亥革命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终于不要革祖父的命了,还称他是“中华英杰”。

章太炎全集

关于出祖父全集,大概是家中最大最大的愿望。祖母在祖父去世后,又活了四十三年,她活着的唯一动力是为祖父出版全集,她守护着一大批遗稿,请人誊录,请人整理,请人出版…… 竭精殚虑。 祖母常对我说,人都会死,后死的人,应为先死的人去完成未竟之业,这叫“后死之责”,汝当知之。这对我很有影响。开始听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玉成其事,后又搁浅了,直到“文革”后,这一工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来承担,由祖父的弟子王仲荦负责牵头。祖母终于看到了《全集》的启动,然后在 1980年过世了。当时可以推荐一位家属代表参与其事,我们家族中只有我一个人勉强算从事文科,而大家都想沾这份光荣,尤其我父亲作为第二代还健在,所以谁也没有推荐我,只有王仲荦极力推荐了我。而我也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愿望,完全没有了解这项工作的艰难,不知深浅地踩了进去。就这样我进入了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这时我已三十六岁了。

章念驰

社科院历史所算是“最高学府”,我这个充其量只有教教中小学语文水平的人,非常被人看不起。这么多年来,我的“领导”指导我怎么治学怎么出版全集,不知有没有满一两个小时?完全让我自生自灭。这时我后悔极了。虽然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但面对知识私有,家无后援,我无助无望,悔青了肠,丢尽了脸。

这时祖父的高大形象让我下定决心,要自立自强,拳打脚踢,要自己闯一条光明大道出来。于是我从祖父的经历着手,反复研读他的年谱,按他的经历阅读当时所有能读到的报刊书籍,逐日逐月逐年研究他的经历,阅读与他治学有关的书籍,不过半夜不寝,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终于搜集了他的医论一百四十多篇,演讲一百四十多篇,编订了他的《医论集》与《演讲集》,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完成了专著《沪上春秋——章太炎与上海》《我的祖父章太炎》《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等,以及编著十余种。从加入《章太炎全集》编订之中,至今四十年,终于看到了二十卷《全集》成功出版,翻越了这座大山,完成了先人的夙愿。《全集》出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如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我也从一无学历,取得了三级研究员职称。为此我将这段经历写入这部拙著之中,供世阅览。

04

兼修两岸关系

我对祖父的研究,以及从事《全集》整理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但又因工作需要,同时从事两岸关系研究。为实现国家最终统一而努力,这同样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前者是对静止的历史加以整理与研究,后者是对动态的台海关系加以追踪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花了我相当多的精力。但研究历史的经历,为我从事现实研究带来了历史纵深感,让我始终将台海问题放在民族复兴和中国的前途中加以思考,从而树立了鲜明的个人研究风格。

两岸关系研究可以说是对祖父一辈子未竟之业的延伸,我始终以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敢于说真话的风格,来指导我的研究。我受到海内外很多好评,当然也会有许多体制内的批评。这些年我出版了《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两岸关系与中国崛起》《论统一》《我与两岸关系三十年》等多部专著,另有十多册编著。获得了诸多荣誉,如国台办、中台办颁发的“对台工作杰出贡献奖”等。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我在这两个领域形成了二十多部专著与编著,作为一个“中等师范”毕业生,也算超常发挥了。

回顾自己一生,实在是受祖父影响太深。他让我认认真真做每件事,诚诚实实说每句话。他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我。 他学问太好,所处时代又太黑暗,积疴太深重,遭遇太不公,他像堂吉诃德一样顽强去挑战整个旧世界,百折不屈。他的道德太纯粹,不肯与时代同流合污……这一切同样深深感染了我。台湾《联合报》发行人、著名的报人黄年先生曾为我写过一篇书评,他说:“可将章念驰的生涯看成纵横两大主轴,纵轴是继章太炎,横轴是续汪道涵而来。章念驰在研究章太炎的过程中,形同自身重履复蹈过章太炎姿采殊胜的一生。汪道涵是两岸关系的先驱,也是他真正将章念驰带进两岸事务。从某个角度上看章念驰,会觉得他也许就是章太炎活到今天;从某个面向看章念驰,也会觉得他也许就是汪道涵活到今天。”黄年又说:“民国踬踣跌宕的命运,和章太炎奇诡不羁的人格,相激相荡。其实正是深刻进入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奇妙殊胜的入口。我觉得,最有资格从这个入口进场者,也许就是章念驰。”黄年有深知我的一面,也有过誉的一面。所以我想把我所知所想写下来,与人共勉。

05

感 悟

回顾一生,我几乎活在祖父的影子之下,无论他被崇敬,无论他被贬斥,都是如此。这是个沉重的包袱,我几乎没有自我,成了他的化身。如果我想轻松一些,人们会说:“多轻浮,哪像大家子弟!”如果我做得比人差,人们会说:“多么无能,哪像他的祖父!”人们不自觉地用伟人标准来看我,让我处处感到“被捆绑”。但我的一生又是有意义的,我毕竟站在他的肩上,获得了很多见识,感染了他的伟大,我的精神始终是富足的。

我参加他的《全集》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我促成了他的纪念馆、故居的创建,我出版了多种介绍他生平的著作,我尽了“后死之责”,我没有给他丢脸,我平凡的一生变得有意义得多。 我深深意识到祖父决不是时代造就的草莽英雄,转瞬即逝,他是不需要人们刻意去吹捧与纪念的,他是一座富矿,他的价值会随着特殊年代政治狂热与学术无知的退潮而越来越凸显。他的献身精神和学术成就,会成为国家的、民族的瑰宝,会流传得很久很远。这位被人嘲笑为“疯子痴子”的人,正是我们这个崛起民族的脊梁!

06

暮 年

今年春节,我举家去夏威夷度假。十二年前,我曾因公去过该地,当时虽也年逾六十六,但步履相当清健,如今则虽然廉颇尚饭,而步不过二三里,喘而不支,老已至也,生命快走到尽头了。两年前,我出版了《我与两岸关系三十年》,对自己从事两岸关系研究的生涯作了个总结, 如今应该对从事祖父的研究作一交代,给人生画上一句号,然后可以从容度过自己最后的岁月。

我决定出一册《后死之责——祖父章太炎与我》,这大概是我最后一部书了,想把许多话写下来,这也是我最后的心愿了。这个心愿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的慨允,得到了张钰翰编辑的支持,终于得以出版,这是我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四十年来又一个硕果,因果保佑,铭感五内。

(左右滑动查看)

章太炎曾用章

拙著均是近两三年的新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近年来写的有关祖父的文章,提供与补充了许多新的史实,有十四篇;第二部分是写我自己的文章,绝大多数是近年新作,也有数篇过去未曾发表的文章,里面处处都有祖父的影子。我没有祖父那么大的成就,但遗传了他的性格,使“我”字写得大大正正,足以自慰;第三部分是取两篇对我评论的文章,可印证祖父与我的关系。

我已七十八岁了,我每天似乎都是在与生命抢时间,我不知道上苍会不会给我一个又一个明天。人最需要有危机感,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过,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活。人生不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支票,只有懂得投入,如储蓄一样,才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最后我必须感谢两个人。一位是我的内人周锡瑛女士,她贤惠体贴,与我一起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甘苦寸心知,实在不容易,我深怀感激。另一位是我的同事金雅娟,这二十多年来,我写的所有文章,都经她打字,这是不应该忘记的。其实我应该感谢的人实在太多,没有这么多人帮助,我将一事无成。我将永远心怀感激,会记住每一个人的帮助与恩赐!

姑将此文作为本书前言。

写于 2019 年 2 月 14 日

(转载自公众号 “ 四马路上”)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