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心麻花的维度里,《半个喜剧》算是佳作。
这一次,开心麻花的主创们终于放弃了侮辱女性、屌丝意淫的路子,好好地讲起了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倒是很简单,两个男孩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强势的提出“那我们都别碰她”,弱势的那个既想要兄弟,也忘不了姑娘。
但这个爱情故事却带出了北京这个城市的轮廓:
机会多,但也相当残酷。
许同是郑多多的好兄弟不假,郑多多能把房借给他住,给他介绍工作,替他解决户口,但转身也会在别人面前很顺嘴地说出“许同是小地方来的,没地儿住,我这不可怜他吗,我就让他住我家”这样的话,也会因为要逼许同和莫默分手而很得心应手的用工作、户口这样的理由胁迫许同。
郑多多把许同当兄弟不假,但心底里觉得许同低自己一头也不假。
电影用一种轻松谐趣的方式展现了这段友情的本质,郑多多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展现的嬉皮笑脸,他和许同之间的阶级鸿沟就越深。
《半个喜剧》比《后来的我们》更有“北京爱情故事”的味道,因为它拍出了大城市给年轻人的诱惑与真诚。
那些户籍制度下的艰难与选择是唯有北京这样的城市才能给予年轻人的困境,那种客气之后的疏离感是北京这座城市天然所带的基因,孙同前一秒还在跟郑多多生气,后一秒就用“我把你衣服穿走了”的方式寻求和解。
那种源自内心知道自己什么能得罪、什么不能得罪的感触其实在电影里有所展现,我甚至觉得孙同这个人物对于莫默的魅力就是缘起于此,他的怯弱和孤独恰巧是莫默所缺乏的,两人迅速地相爱而并不显得突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半个喜剧》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性是有的,贫富差异的矛盾其实算是小事,阶级差异和地域差异所带来的笑料和悲悯性其实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之所在。
但可惜电影并没有就此展开,那些由于残酷所带来的笑料被浮皮潦草的带过了,电影还将“笑”的重点放在了段子上,电影院里观众笑得最大声的段落还是常远快板顺口溜的内容。
后劲不足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其实将莫默这个角色设定为在银行工作的北京女孩就已经是剧作上的妥协了,这种身份设定的女孩儿本就是婚恋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人:
北京人,29岁,银行工作,自己有房,家境优渥。
观众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孙同选谁都“前途无量”,选择和多多继续做哥们儿,有工作有户口、有晋升机会,还有可能和高璐那个在医院工作的表姐在一起;
选择和莫默结婚,房和户口迟早都会有,片中不止一次暗示过莫默的家境相当好,片尾孙同甚至都要实现音乐梦想了,谁在背后的助力最大呢?
有了如此的设定,还要再设置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一来,就把电影里的那些现实性消磨殆尽了。
孙同不论选谁都会幸福,而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可没有那么多摆在眼前的好选择。
其实电影没拍出来的那些才是最现实的部分,那才是生活本身。
更何况电影的结尾有强行为孙同“洗白”的嫌疑,在我看来,之前医院吵架的那场戏对于孙同这个人物人设的损害太大,我对于他后面做出选择的动机相当质疑。
当然,《半个喜剧》也有不少显而易见的优点。
它少了很多开心麻花戏惯常有的话剧感,在镜头和试听上流畅了许多,有些镜头的设置也很具巧思。
比如莫默和许同在眼镜店的一场戏,利用镜子制造出了两人的错位关系,这不仅是相当有水准的笑料,更暗示着两个人的性别与性格特征。
郑多多这个角色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他瞎话张嘴就来,每一个字都是假话但情感却极为真诚的状态浑然天成,演员的表演是一方面,北京方言的加成和人物背景塑造的成功是这个角色鲜活的另一层重要原因。
观众很相信,这样的城市和背景,滋养出这么一个“大渣男”来是极为可信的。
而我也终于在《半个喜剧》中get 到了任素汐的魅力之所在,她从前作品中累积下来的轴与用力过猛的印象在这部作品中成为了使人物可信的依据。
不那么年轻、也不那么漂亮,但心智成熟、底气十足,莫默这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儿,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儿。
她那份赤裸裸的坦荡和敢爱敢恨就很招人喜欢,再想到她绝对算得上是优渥的家庭环境,我就更觉得这个人物对了,这样的环境培养出这样的女孩儿非常对路。
环境和人物都落地了,这部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要叙事的电影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半个喜剧》其实片如其名,一半穿着喜剧的外套,一半是悲悯的内核,它用这么一个两男一女的闹剧式故事展现了生活中很多令人无可奈何的现实,但遗憾的是它展现的还不够充分,给大家看了些不太好看的现实之后,又硬生生地给它们盖上了一张华丽的布,想让你看得不那么细致才最妙。
这其实是开心麻花一直以来的通病,他们有展现和解构的能力,却永远不肯付诸于行动,用搞笑和狂欢与一部分观众达成了共识,而他们没拍出来的部分观众也心知肚明地装作没看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