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上打过很多精彩的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都是神来之笔。1935年5月底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的时候摆在红军面前的就是泸定桥了,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后来入选了课本,大多数人对于这件事早就耳熟能详了。今天咱们来说一说大渡河,以及泸定桥的前世今生。
大渡河位于四川省的中西部,是长江重要的滞留,流经地区地势非常的险要,水流湍急。事实上这里至今仍是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滑坡、泥石流经常发生。清朝以前两岸的交流都靠着船,有时候天降暴雨船舶无法行驶,给两岸的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康熙在位的时候,为了国家的统一和解决汉藏问题,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公元1706年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终于修建了第一座桥梁,康熙皇帝还亲自赐名,他取“泸水”(大渡河的旧称)和“平定”(平定准噶尔之乱)之意,提笔写下了“泸定桥”三个大字。康熙的题字还被刻在了石碑上,并且立在桥头,上面的横批为“一统河山”。康熙皇帝的用意不言自明。
真正让泸定桥名扬天下的还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1935年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避免石达开的悲剧,红四团在一天内急行军120公里抵达泸定桥,想要夺取泸定桥的控制权。敌人在对岸阻击,桥下是湍急的水流,红军22位战士不顾牺牲,冲到了对岸,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对泸定桥的的铁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碗口粗的铁链是怎么弄成一座桥的呢?
泸定桥分为三个部分:桥身、桥台和桥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构成桥身的巨大铁索了,在13根铁索上覆盖了木板,这样才构成了桥面。要想把这些铁索在两岸之间搭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说康熙年间建桥的时候一个叫做噶达的大力士带着铁索乘船到对岸,总共13跟铁索他也就跑了13次,碗口大的铁索非常重,最后噶达活活累死了!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还在那里为他修建了一座庙!
红军长征之后泸定桥名扬天下,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几百年历史的桥不堪重负,1969年政府对它记性了一次修复,使用了新型钢铁代替了原来手工锻造的铁索,一下子结实了不少。1972年郭沫若又重新为泸定桥题字,2003年泸定桥成为了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