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今早,我被老公一顿痛批,搁以前我肯定不依不饶理论几句,但今天我却低头一言不语。
昨晚,因为忙家务忘了给孩子睡前及时穿上尿不湿,我上床时,孩子睡的正熟。考虑这个天夜间起床尿尿冷,犹豫几下后,我还是决意给孩子穿上尿不湿。
我家女儿是属于那种睡觉碰不得的小孩,我试图不动声色轻轻给她穿上,可敏感的她立马就意识到我在做什么,使劲地挣扎着蹬脚,嘴巴发出尖锐的哭闹声。
开始的时候,我温柔地劝说,抱着她,希望她能稍稍配合一下。可这孩子完全不听我说,身体不停地扭动,我就像捅了马蜂窝般,既挫败又恼火。
看她丝毫没有配合的意思,我一把掀开被子,非常强硬地用手拉着她的双脚拽了过来,吼道:“你到底想干什么,怎么让你穿个尿不湿就那么难?”
“妈妈坏!妈妈坏!”她一边哭喊着,一边举起双手打我。
见此,我的愤怒一下被点着了,不由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两下,然后强制穿上尿不湿。穿上后,小人儿还试图脱掉,被我一声吼道:“你脱试试,再脱我就把你扔出去!”她明显被吓到了,不再脱,生气地转过身背对我,嘴里不时发出伤心哼哼唧唧的哭声。
还在气头上的我没有去哄她,而是任由她自己在黑夜里慢慢入睡。
结果一夜,梦哭了四五次,其中一次还坐起来双手直打,说:“不要!不要!我不要!”看着孩子这样,我心疼不已也自责不已,夜里搂着她,悄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妈妈不好。那一刻,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做个母亲。
孩子含泪而睡,第二天的他们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异常,但这样的事情有了几次之后,孩子的心灵和性格都会受到创伤。
具体会有哪些伤害呢?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指南指出,孩子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睡眠,而健康睡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稳定的“睡眠常规”。
也就是说,孩子身体、心灵都需要放松,转换到睡前的最佳状态,否则就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前哭泣难过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会让孩子带着痛苦的情绪入睡,继而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0~6岁的孩子对黑暗充满着未知的恐惧感,他们渴望能在最信赖父母的陪伴下平静入睡,而父母偏激的做法会让他们陷入无助和害怕中,甚至还会质疑父母对其爱是有条件的。这种内心爱的不笃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轻则让他们越来越敏感、爱哭闹;重则会影响社交,诱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最后,影响亲子关系。很多孩子在睡前,都会缠着爸妈给他们读书或聊天,他们乐此不疲地想要父母全身心的投入,如果父母的态度很粗暴,真的会刺伤孩子,久而久之,就让他们丧失渴望对父母的亲近感。
孩子睡前,除了不能让他们伤心难过,还有什么禁忌呢?
不能让孩子吃太饱。临睡前吃太饱,会形成积食,加重胃的工作量,导致脾胃不和,万一发生食物倒流现象,还会危及孩子生命。
不能让孩子太兴奋。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哄睡就会异常困难。
除此之外,不能让孩子晚睡。现在很多父母都属于“夜猫子父母”,潜移默化下,孩子也成了晚睡宝宝。要知道孩子在睡觉时(尤其是深度熟睡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比清醒时多约3倍。如果长期缺乏优质的深度睡眠,会影响孩子的身高,乃至智力发育。
那么,孩子睡前,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就是我们重复过无数次的高质量陪伴。
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分析,孩子在夜晚入睡前,对于父母会有一种天然的需求,那个时间段,他们渴望拥抱也渴望沟通,抓住了睡前一小时的陪伴,也就抓住了高质量陪伴的秘方。
坚持每天一定时间的高质量陪伴,足以让孩子充分感受来来自父母的关注、支持和爱意。
如果“打造”高质量陪伴呢?做好以下两点即可。
一、亲子共读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比起华丽的大餐或偶尔一次的旅行,爸妈做的一碗面、睡前讲的一个小故事,更能触动孩子的心,让他们念念不忘。
对于睡前亲子共读,内容和形式都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那种睡前前的相依共读时光,真的会成为孩子记忆中关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二、聊天谈心
白天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晚上是最好的深度沟通时间,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总结。
睡前的聊天谈心时光,就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桥梁。
睡觉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千万不可小视。
最后,愿每个孩子每晚都能在被幸福淹没中入睡。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