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机构自古就有,它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搜集各地情报的重要组织,能令皇帝把皇权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其中,以清雍正皇帝创立的“粘杆处”最为出名。那么,这个名为“粘杆处”的机构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呢?听小编给大家慢慢道来。
据史料记载,“粘杆处”创建于清康熙年间,起初与政治并无关联。“粘杆”,顾名思义,是用木杆粘去树上的蝉的意思。据记载,年少时期的雍正皇帝胤禛喜静,不喜欢嘈杂声。而那时还是皇子的胤禛居住在多罗贝勒府中,府内种了很多大树。每到夏日,蝉鸣声总使胤禛无法入睡。于是他便安排了一些家丁,用木杆粘去树上的蝉。因此得名“粘杆处”。除了捕蝉,这些人还负责陪着皇子捕鱼、捕蜻蜓,从事娱乐活动。
到了康熙48年,胤禛的爵位被康熙皇帝提升为亲王,此时的夺位之争已经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表面上寄情山水的胤禛,实际上已经在暗处做好了一切准备。“粘杆处”就是帮助他搜集情报的重要耳目之一。表面上,他们陪着胤禛四处玩闹,但在暗地里,他们却四处搜集有用情报,秘密传给胤禛。这支由训练有素的家丁和众多江湖高手组成的队伍不仅为胤禛提供了情报,还为他扫除了登基路上的很多障碍。因此,“粘杆处”还有一个别名,叫做“血滴子”,意为扫除一切。
登基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铲除暗中的异己,雍正将“粘杆处”划归内务府管辖,总部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又降旨,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任何人不得靠近。据相关人士介绍,雍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往来的通道,乾隆上位后才将其平毁。而粘杆处为首的则是协理事务头等侍卫,官阶达到了正三品。以下的二等、三等侍卫也都分别是四、五品的官员,享受探花的待遇。和之前的粘杆处一样,这些人表面是伺候皇帝玩耍的服务机关,但实际上是只效忠皇家的特务组织。
粘杆处到了乾隆时期,职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清史稿》中,有这样一句话:“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所谓扶舆、擎盖、罟雀,就是陪在皇帝身边,帮皇帝提笼子、保管燕雀之事。此时的粘杆处更像皇帝的贴身护卫,他们要保障皇帝安全的同时,还要陪同皇帝娱乐,相当于今天总统的贴身保镖。
粘杆处的官员也都是有品级的大内侍卫,他们还要在宫内站岗,保护皇帝的安全。据《明清禁卫军密档》记载,粘杆处侍卫每天分为6班,每班分两翼,在内外廷看守。据说,粘杆处的侍卫还在御花园的御景亭门口摆了4条漆黑的凳子,日夜保护着皇宫的安定。此外,粘杆处还负责接收并掌管外来的奏折。每天清晨,这些受过严格训练的人都会赶往内奏事处接收新的奏折,并及时递交给皇帝。
作为一个特殊的情报机构,粘杆处从最早的搜集情报、扫除异己,到后来的侍奉皇帝游猎,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必然趋势。因为如果一个机构拥有了足够大的权力,那对皇帝的权力也是一种威胁。如果皇帝不能妥善处置,将可能受其反噬。因此,乾隆将粘杆处的职能回归初始,减少他们的权力,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