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戏头条︱“好听”背后的戏曲唱功修炼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8
导读

元代有个燕南芝庵(笔名),写了本著名的「声乐论著」叫『唱论』,里头有一句话说的吧,极扎虎豆这样始终唱不出「中国好声音」的KTV资深玩家的心——」 程砚秋的总结也透露出类似的讯号——把字与腔唱好…

各位晚上好

今天是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

农历己亥猪年冬月廿五

欢迎收看 嬉戏头条

本周是吊嗓子吊出鸭叫的虎豆上线

戏谚有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有四功——唱功、念功、做功、打功,咱们脑海里对「练功」,存着大概这样一个印象:

而今天来说说不那么图像化(眼熟)的「唱功」。

元代有个燕南芝庵(笔名),写了本著名的「声乐论著」叫『唱论』,里头有一句话说的吧,极扎虎豆这样始终唱不出「中国好声音」的KTV资深玩家的心——

「有爱唱的,有学唱的,有能唱的,有会唱的。」

简单的言语,赤裸的真相。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咱们毕竟还有不少机会坐到台下去聆听那些「会唱的」好声音。

要想从爱唱、学唱,修炼到能唱、会唱的水准,戏曲演员和从事其他歌唱表演的艺术者们一样,都少不了长年的练声。所谓——曲不离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吊嗓子不能少。练气息、声带和共鸣的各种配合,目的是为了发出优美动听、上行下落的漂亮声音。

听说京剧界「好声音」余叔岩有自己一套「吊嗓流程」:先吊老生的西皮、二黄;再吊花脸的二黄、青衣的西皮;接着再来花脸的西皮;最后又吊回老生。

为什么要用这样顺序哩?他亦有道理。先练一段气口,气息顺了再练宽厚的花脸腔和旦角的小嗓,唱「一七」辙的段子练脑后音,小嗓唱过再用花脸的宽音「中和」回来,最后再练本行老生。

戏曲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说,不是光把声音练得纯熟悦耳就够了,还得把声和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谐。

依字行腔,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就很高,每一字,字音饱满、四声规范不说,其中轻重快慢、吞吐虚实、收声归韵、清浊尖团,全要讲究,才能做到「字正」。字是骨,腔为肉,字正而后腔圆,这又需要练习行腔时口型的控制。

关于吐字之准确,古人的教导相当严格:「每发一字,先审其唇、齿、喉、舌、鼻,或半唇、半喉、或半舌、半齿,或半鼻,均须辨明。」

程砚秋的总结也透露出类似的讯号——把字与腔唱好,确实需要注重各处细节:「吐字自属重要,四声也很重要,还应当辨别字的阴阳,分别字的清浊,再掌握住发声吞吐的方法,然后探讨五音(唇舌齿牙喉),有时亦应用鼻音或半鼻音。」

光是看唱腔的技术,虎豆哥就已经觉得标准很高了,但,练好了嗓音,练好了咬字行腔,最多还只算是达到「能唱」的层次,离最终目标「会唱」还是差一点。

这一步指的应该就是对「曲情」的领悟和对「韵味」的掌握吧。声音练得再完美,如果不能在故事中、人物下表情达意,引发共鸣,那也就只剩单纯的炫技流罢了。

清人徐大椿(是的他是个中医)有云:「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他说声是「众曲之所尽同」,而情是「一曲之所独异」,所以演唱者要「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如此开口唱时,能够「不求似而自合」。

不过唱戏毕竟是种「表演」艺术,把情感、人物外化地表现出来,把「韵味」唱出来,很多时候也要靠演员去有意识地设计安排演唱的方法——即程砚秋说的「在唱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上下功夫」——这样才最终成就了我们在台下为之动容欢呼的精彩唱功。

呼,真不容易呵……

最后给大家两段韵味迥异的唱段来听听看:昆曲名家张继青演唱的『牡丹亭·惊梦』选段,以及京剧净角大师裘盛戎演唱的『铡美案』选段。

历史与当今戏曲舞台上,有你觉得唱功特别了得、你特别喜欢听TA唱的那个角儿吗?如果有的话请写留言告诉虎豆哥吧,咱们一起来找找各剧种的「梨园好声音」。

祝大家周末愉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的创作和分享

轮值 | 柯喃 ;主编 | 悦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