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39
导读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鳌拜被康熙除掉,是因为这个老臣居功自傲,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故而少年皇帝康熙在后来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最后这位煊赫一时的辅政大臣落得一个终身囚禁的凄惨下场。云贵势力一时没有人领头,再加上内…

先说结论:不可能善终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翻开史书可谓是比比皆是。我们先举一个例子,鳌拜被康熙除掉,是因为这个老臣居功自傲,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故而少年皇帝康熙在后来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最后这位煊赫一时的辅政大臣落得一个终身囚禁的凄惨下场。身为满人的鳌拜都难逃康熙的清算,就更别说身为汉人的吴三桂了,他因为当年历史性的遗留问题,故而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拥有着自己的封地、兵力以及诸多权力,这对于中央、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古代时,一姓之人都难免会出现自相残杀手足相残,可何况吴三桂这样的前朝遗留,更加难逃中央的清算。再加上当时的清廷中,满人虽然在表面上与汉人交好,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放心不下汉人掌权、特别是掌握兵权的。故而吴三桂就算没有反的心,在后来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央削藩的政策,在最后也是得不到善终的。

再者,吴三桂造反前,距离明朝崇祯、以及南明政权也不是太远,而且当时的清国身上有诸多没有解决的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及他自己清楚,现在这个不稳定的时机,就是自己趁热打铁,借反清复明的口号来成全其一己私欲的好时候。而且吴三桂发兵造反时也是实力雄厚,手下兵将各个凶猛如云,与当时的中央势力是不分上下,僵持了数年之久。此时此刻,在清朝少年皇帝的心里是紧张的,害怕大清祖辈创下的基业会毁在自己手里,吴三桂的心理也七上八下,即使他作用十几万的云贵兵马,但当时满清的八旗铁骑也不是吃醋的。好就好在当时吴三桂的战术好、懂得利用云贵的地形与中央僵持迂回和消耗。

本来吴三桂的形式是一片大好的,恰似有当年朱棣将要推翻朱允炆的态势,可坏就坏在吴三桂命太短,霸业还没有完成,就早早的驾鹤西去了。云贵势力一时没有人领头,再加上内部势力又不团结,这就导致了吴三桂建立的政权没有在后来茁壮成长。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吴三桂有将大清推翻的实力,就当时的局面,以康熙为首的满清政权也没有尝到什么甜头。所以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吴三桂这种权欲极强的人,是不可能放过的,那就更别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了。

退一万步来讲,削藩的政策一旦开始实行,就算吴三桂肯削藩也愿意远赴千里到京城做一个富家翁金丝雀,可他手底下的那数十万的兵可不会答应,毕竟削藩差不多就是要了他们的命,十几万人肯定也会造反。到时,吴三桂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被祭旗都有可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像吴三桂这样经历过明末大小战事,一向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更加不可能却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他当年亲手绞杀永历就已经算是给了清政府的一个投名状,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惜康熙并不愿意,吴三桂和清政府的这个冲突无法调和,最后酿成了一场叛乱。

除此之外,曹爽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摆着。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曹睿的托孤大臣,后因独断专行,在他的眼中渐渐已经没有了当年魏帝的嘱托,只有摆在眼前享不尽的荣华与富贵。本来小心谨慎的他因为权力变得肆意妄为。虽然他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可是他却看不起司马懿,常常独断专行,有什么政令也不和其商量。这样的做法慢慢的便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将其予以诛杀了。

当然我们不说如果,就单看吴三桂在后来的造反,以及和清国僵持了数年之久就能明白,清国想要轻易除掉当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故而当时吴三桂的自信满满,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选择。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