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北京一套房,拍出9.9分「烂」片的男人回来了,网友泪目_不要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2
导读

一开始导演心里美滋滋:纪录片火了,那片子里的手艺人也一定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吧! 四年过去了,虽没有大富大贵,雷英华的生活也确实好了些,她买下了一栋三层小楼,不用再租店面,也算有了自己的一份产…

去年,一部无剧本,无背景,无技术的 「三无」国产 「烂」片在B站火了——

为什么「烂」呢?因为它糙得甚至有点可笑:

光头导演张景卖掉北京一套房,自己兼旁白,剪辑师兼录音,司机兼摄像——还是上路前临时抱佛脚现学的。

粗糙的画面,笨拙的剪辑,寡淡的剧情,这部片子一度被13家电视台拒播。

但也有人捧它是「神」片,因为它留下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

两年里,团队走访了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共拍摄了199名手艺人,记录下了144项传统手艺。

后来导演无奈把纪录片上传到B站,没想到「土掉渣」的《寻找手艺》一下子火了,网友们纷纷泪目打出9.9 的高分:原来中国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老手艺!

团队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不断登上各种领奖台,到处去高校讲座,最忙的时候一月接受了40多家媒体采访……

于是今年导演飘了,第二部院线电影也安排上了,至于票房,先定一个亿的小目标!

那,他们完成了没呢?

一开始导演心里美滋滋:纪录片火了,那片子里的手艺人也一定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吧!

带着「鸡犬升天」的美好设想,他和团队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回访之路。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山东泗水县柘沟镇,不但没有预想中的繁华场面,陶匠刘新文甚至没有认出他们。

这里曾以陶器闻名,最辉煌的时候镇子里有四五百人在做陶器,四年前却已经只剩下刘新文一人。

他给自己取了个无奈的封号:「末代传人」。

那时他光着膀子做陶罐,工作间里家徒四壁,却有一身创作的激情,各种成品半成品堆了满院子。

卖不出去的陶罐堆满了院子

来之前,团队觉得这纪录片这么火,一定能给镇子带来改变吧?再不济至少能改善一下刘新文的生活吧?

然而,并没有。

依然是家徒四壁和满院子的陶罐,只是主人已经很少再创作。

「原先怕卖不出去,现在我这个人吧,喜欢存东西了。」

真的是收藏品吗?面对这一满院子的陶陶罐罐,你更愿意相信这是近几年积压卖不出去的陈货。

自己收藏自己的东西,比墙上发黄的「末代传人」还要无奈。

还有云南芒市出冬瓜村的李腊补爷爷,他是水鼓的唯一传人。

四年前爷爷背起大鼓戴上头巾,在这破败潦倒的木屋里跳着舞唱着歌,奶奶就在一旁温柔地看着他。

如今二老已经走不动路,只能给儿子的新房看门守家,一家人几个月才能聚一次。

还是那间破木屋,墙上挂满了积灰的水鼓,但爷爷已经背不动,也跳不动了。

纪录片火了,但手艺人依然晚景凄凉,这让导演组有些丧气。

四年了,难道就没有点儿好消息吗?

有!

山东夏庄做馒头面花的雷英华,她能用梳子,勺柄,剪刀等各种小工具做出生动有趣的花鸟鱼虫。

四年过去了,虽没有大富大贵,雷英华的生活也确实好了些,她买下了一栋三层小楼,不用再租店面,也算有了自己的一份产业。

还有隔壁姜庄的王树花,依然在做她的扑灰年画,攒钱盖了新房子,扩大了展厅,工作室也宽敞了很多。

可张景还来不及骄傲,就发现这一切都和纪录片没有关系,全靠她们自己那一双勤劳的手。

导演四人组越回访越觉得打脸。

「 我们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但其实我们都不如她们。人家靠做馒头、画年画就能撑起一个家,而我们啥都没有。」

纪录片拍到三分之一,大家开始意识到,一部纪录片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既然如此,那就老老实实做记录吧。他们决定专门挑可能已经失传的手艺人,至少留住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

湖南做秤杆的朱宣堂爷爷,生了一场大病,在肿瘤医院切了一个肾,家里也只剩最后几十杆秤竖在角落。

老手艺力不从心,四年前的拍摄竟成了绝响。

贵州麻江县白兴村做枫香染的奶奶,这些年因为要照顾成群的儿孙压弯了身板。

她想过要变卖家里收藏的染布补贴家用,但翻出来细数,却一件都舍不得卖了。

这块留给女儿家用,这块留给孙女出嫁;这块是外婆送的得留着,这块自己手工做太好不想卖……

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最后又一件件叠回去了:「不想卖了,留给后代吧……」

贵州从江县小黄村造纸的侗族奶奶真和养号,因为传统纸销路不好,打算把剩下的原料用完就不再做了。

四年前,纪录片有幸记录下了两位奶奶的最后一次造纸。

当时两位奶奶笑着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和照片能到北京去啦。

如今再看厚实的弹幕瞬间泪目:

你们的名字不但到了北京,还到了全国、到了全世界,你们看到了吗……

可是看着四年前的照片和视频,奶奶笑着笑着就哽咽了。

原来几年前儿子外出打工至今音信全无, 造了一辈子纸的奶奶告别了造纸,还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一路走来,好像每个手艺人都难逃无情时间的捶打, 但好在还有一些力量不会被时间击败——比如信仰。

四年前,导演一行人在藏区香格里拉遇见了土旦,他是全藏区造佛像水平最高的,手里的订单没有断过。

按理说他应该很有钱,但他身上看不出一丝富有的迹象, 因为他全都捐了。

捐金子,捐菩萨,普渡众生,从打样到制作到镀金,一尊佛像光成本就要三四十万,可土旦一笑而过。

「有钱的时候就捐呗,没钱的时候……那就没办法啦。」

今年的土旦还是一样捐啊捐,反倒是徒弟们个个买上了车,让他担心过多的物欲会不会干扰他们内心的平静。

越靠近神明的人,心中越有对神明的敬畏。

又比如德格印经院的雕版手艺人江拥次仁。

其实经文都是流传下来的,雕版算不上什么伟大的创作,一板一眼近乎枯燥的体力劳动,可他依然无比虔诚。

谁都知道多快好省能赚大钱,但没有人这样做。

四年前,21岁的次仁面对镜头真诚的说:「因为过不了自己良心的一关。」

如今他有了可爱的妻儿,这份虔诚依旧不变:「等我老了刻不动了,我再教我的小孩。」

时间在这些手艺人身上好像并没有带来太多改变,但在当今市场大环境下,能守住良心和底线的人还有多少?

回访路上,团队当然也预想过各种不乐观的情况。

但当真实的离别触目惊心,才发现 原来亲眼目送一门艺术走向消亡却无能为力,是这样痛心疾首。

他们永远记得新疆巴拉曼最后的传人胡大拜尔地,他总是蹲在升起的火灶边,一边调试苇杆,一边轻哼着歌谣;

可同样的一枝巴拉曼到他儿子手里却怎么也吹不响,那时的弹幕都在调侃这门乐器「当场失传」。

四年前,须发皆白的胡大拜尔地在戈壁苍茫的夜色下用撕着毛边的嗓音,弹唱起那首缱绻的情歌:

「爱你的路程并不遥远 / 远方的爱人等着我 /

我不彷徨也不惆怅 / 你早已把我的心勾走 /

我踏着星夜奔向你……」

如今戈壁滩扬起风沙滚滚,和数千年前丝毫不差,那个铿镪顿挫鼓弦而歌的人却不在了。

两年前胡大拜尔地因车祸去世,世上大约再也没有人会用芦苇做巴拉曼了。

妻子看着片子里矍铄的老人,忍不住掩面哭泣。

她说,胡大拜尔地是个很古老的名字,意思是「上天赐予的」,现在上天大概要收回了吧。

不过至少,他还会活在村里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就像他歌谣里唱的:「我在春天的山沟里放羊 / 请你在家里等着我……」

这部轰轰烈烈开头的续集就这样略显惨淡地收尾了,片头一个亿的小目标成了一个笑话。

导演有些破罐破摔地把片子上传到B站,让大家随缘免费观看。

没有延续第一部的火爆,评论区零星几个从第一部追过来的自来水,甚至因为人数太少豆瓣都没有评分。

导演自嘲这是一部失败的纪录片,可是,至少它还有一个作用——

片子最后是以一则寻人启事结尾的, 如果你遇见照片里这位侗族奶奶一年前走丢的儿子,请告诉他,亲人们都在等他回家。

可那些消失的手艺什么时候能回家呢。

它们曾在历史长河里惊艳过时光,温柔过岁月,却依然难逃被工业时代的齿轮碾成齑粉的命运。

最后变成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个遥远的念想。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懂得珍惜,不要再让身边的美好「走丢」,就已经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成功了。

身怀绝技之人在田野之间默默无名,对于这些手艺人,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与无奈。

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证明这片干干净净的天空,曾有人飞过。

素材来源:

纪录片《寻找手艺2》

微博@张景在寻找手艺 微信公号@张景的景

封面图摄影@shabishabi118,图文无关

¥mgqCYzbDhAQ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