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遇春、李文忠率领明军打下开平的第二天,徐达下令进攻庆阳。
以前我们说过,当时元军在陕西、甘肃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李思齐,一是张思道,而张思道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张良臣,在战场上极为勇武,军中称呼他为“小平章”。
明军占领西安之后,张思道退往庆阳,李思齐在临洮投降明军,张思道明白庆阳也守不住,于是留下弟弟张良臣等人驻守庆阳,自己向西北方向逃往宁夏,结果在那里被王保保抓了起来。前几年,张思道和李思齐一直派兵与王保保作战,如今落魄至此。
李思齐投降之后,明军在临洮设置临洮卫,然后陆续打下巩昌、安定州、会州、靖宁州、平凉、延安等地。
和攻克元大都时一样,徐达下令把陕西的大量军民押送到河南开封安置。《纪事录》中说,指挥副使韦正押送两万军民前往河南,正是酷热的季节,天旱无水,而且缺粮,途中军民死亡过关,景况很惨。
庆阳的张良臣听说哥哥被王保保拿下,认为王保保不会来救援自己,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明军,于是向明军投降,献出庆阳。
徐达派大将薛显前去受降。在这次北征的过程当中,明军最好用的两位先锋大将,一个是傅友德,另一个就是薛显,而徐达自己似乎更偏爱薛显一些。
薛显率领一万多明军前往庆阳,其中骑兵五千,步兵六千人。张良臣恭敬出迎,当天夜里却率军偷袭明军大营,明军毫无防备,结果大败,大将张焕被俘,薛显受伤但侥幸逃走。
张良臣降而复叛,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也让大将军徐达大失颜面,下令集中全力围攻庆阳,一定要把其拿下。具体的过程我们以前讲过,这里就不再细讲。
庆阳包围战从六月开始,一直打到八月,张良臣顽强而且敢战,当然最后被徐达处死。在整个包围战的过程当中,各方面的援军一直试图前来救援。
七月,王保保派部将韩扎儿攻陷原州,也就是如今固原一带,策应庆阳。明军指挥陈寿等人战死,随后韩扎儿又攻陷泾州。徐达派军扼守住庆阳西南的驿马关,同时,冯胜率军迎击韩扎儿,韩扎儿率军逃走。
元顺帝也派大将脱列伯进攻大同。此时,从开平返回的另一路明军,由李文忠率领前往陕西,准备协助徐达。当他们到达太原时,得知大同告急,李文忠自作主张,率军北上迎击,在大同附近大败脱列伯,生擒脱列伯和一万多兵马。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证明了李文忠的出色能力。
同时,贺宗哲率领另一支元军攻打凤翔。凤翔的形势比较凶险,元军的进攻凶猛,而庆阳一带的明军腾不出手来救援。更危险的是,凤翔的守军当中有不少是在临洮投降的李思齐的旧部,万一在紧急时刻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凤翔的指挥金兴旺等人巧妙应对危局,率领将士顽强抵抗十余天,直到庆阳被攻陷,贺宗哲不敢再留在这里,率军撤走。
早在攻克庆阳之前,朱元璋派吴祯前往陕西,指示徐达:打下庆阳之后,他和汤和一起返回南京,把总兵官的印信交给冯胜,由冯胜、吴祯驻守庆阳,节制西北各地军民。由康茂才驻守太原,李伯昇和耿炳文驻守陕西,何文辉镇守潼关,韦正镇守临洮,此外还有郭子兴驻守巩昌,他是朱元璋身边郭宁妃的哥哥,有材料说他洒色贪婪,处事凶狠。
朱元璋的想法,是等徐达回到南京之后,他们一起为常遇春举行葬礼,再一起商议军功封赏之事。但不知为什么,徐达迟迟没有动身,中间朱元璋又派专人催促,并说:“朕日望之,敕至可即日上道”。
不太清楚徐达拖延的原因。十月初九,朝廷为常遇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徐达返回南京并觐见朱元璋的时间已经是十一月初一了。这中间,似乎哪里有些不太对头。
至此,从至正二十七年年底开始的北征,算是告一段落。经过将近两年的征战,北征的明军先后打下山东、河南、元大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从速度上看,似乎不算太快。
不过,明军经过的地方,并不是疾风扫过,而是稳扎稳打,消灭对手,建立军政机构,委任官吏进行管理。可以说,是一块一块地真正吃到肚子里去,这也符合朱元璋的稳健的作风。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