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牵头的“天琴一号”卫星升空,引力波探测进入新征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04
导读

2015年,中山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开始了“天琴计划”的推进工作,并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几十家单位密切合作,组建了天琴合作组,协同开展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

12月20日11时2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搭载“天琴一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冲上云霄。升空10多分钟后,“天琴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首颗由国家立项、面向未来引力波空间探测的技术试验卫星,其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酝酿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正式进入“太空试验”阶段。中国人自己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方案距离实现又推进了一步。

“天琴计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于2014年3月在一次国际研讨上提出的。该计划具体为2035年前后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在太空中建成一个引力波天文台来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制定了“0123计划”技术路线图,利用可靠、经济、科学的手段展开技术攻关和在轨验证,分步实施,“沿途下蛋”,一方面各步骤任务有自己的科学产出或重大应用,另一方面又分阶段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走向成熟,从而保障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最终开展。

罗俊院士早在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就开始了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2015年,中山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开始了“天琴计划”的推进工作,并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几十家单位密切合作,组建了天琴合作组,协同开展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

“天琴计划”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多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立项支持,“天琴一号”也是在众多支持合作中成功入轨的。2015年教育部率先支持“天琴计划”的实施,2016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时立项支持月球中继星激光测距项目,2017年国家航天局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引力波探测试验验证卫星工程项目立项,开始对天琴“0123计划”系统、持续支持。“天琴计划”载荷研究基地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初具雏形,“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已经建成,深圳市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则分别立项对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关键技术预研和天琴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支持。

2018年10月,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试验卫星工程项目”,因该项目对应天琴“0123计划”中的步骤“1”,故命名“天琴一号”。广东省政府给予了配套支持。

据“天琴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介绍,“天琴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国家航天局立项、高校牵头的技术试验卫星,也是国家正式立项的第一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卫星。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陈诗诗

图片:通讯员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碧莹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