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很小,但名气很大,见到它的人都说它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只要看一眼,便难以忘怀。
去布拉格之前,笔者对它的了解不多,只是读了少之又少的几部关于它的文学作品,留下的印象也并不像见到它的人感觉那么完美。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虽近在咫尺,K先生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他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布拉格曾经是欧洲的中心,却被四周的大国屡屡侵犯,它被再三占领,却保存着全世界最完好的建筑群。这句话里,藏着打开这座城市之谜的钥匙,而拿着钥匙的人就是卡夫卡。这个年轻人像流星一般,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布拉格一闪而过,他刀斧一样冷静有力的文字却在之后的一百年间照亮了整座城市。
布拉格的美为它赢得了金色之城浪漫之都的赞誉。但是伏尔塔瓦河却见证了它多舛的命运。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被入侵被占领被统治,持续地改变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也许卡夫卡式的黑色、荒诞、疯狂、怪谬才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底色。
再比如手头这本《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著,他笔下的布拉格是幽暗的,饱经沧桑的,布拉格的历史亦是悲壮的。
无论如何,美,这个词与这座城永远密不可分,或妖艳的美,或悲壮的美,总之,美,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正如这本书的内容提所要介绍的这样:
布拉格,欧洲神秘之都。这座被喻为“诱人的女妖”、“放荡的女人”和“邪恶的女巫”的城市,在可爱魅人中又具有一种撩拨人心的邪气。历史上深陷于抑郁、妄想和宫廷斗争之中的著名君主鲁道夫以及围绕他的众多占星者、炼金术士、魔术师和艺术家的惊心动魄的生平故事,将其神秘、荒诞且充满幻想的氛围延伸至今。在破坏和占领的“洪水”中,在混乱的迷雾中,布拉格展露出它夺人心魄的美。
沿着布拉格的悲壮历史,约翰·班维尔向我们展开了布拉格阴沉忧郁的历史画面。在苏迪克这位建筑摄影师孤独的影像中,浮现出这座城市坚忍、明晰、真切且奇异、苍白、憔悴的美。走进布拉格,就是走进一个神秘的梦,走进它曲折忧郁的光影,走进它坚忍而骄傲的内心……
东欧的行程计划早就有了,只是今年9月中旬才得以实施。第一站便是捷克,全称为捷克共和国。
捷克是欧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但在历史上也被分类成西欧或者东欧的国家。其前身为捷克斯洛伐克,于1993年和平分离成捷克和斯洛伐克。捷克在古代被称为波西米亚,也是旧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中心和最繁荣的地区。
捷克的机械制造业、啤酒产业、和观光旅游业非常发达,也是所有斯拉夫民族国家当中人均GDP最高、最具福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
捷克的国旗、国徽。
翻开捷克的历史,除了14世纪因为神圣罗马帝国而拥有一时的荣景外,其余皆是令人不堪回首的伤痛。
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哈勃斯堡王朝对新教徒的施压,30年战争,乃至近代的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入侵等,历史从没有偏袒过捷克人民。
经历了天鹅绒革命后,现在的捷克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恣意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属于夏热冬冷的大陆型气候的捷克,东邻斯洛伐克,西接德国,北与波兰接壤,南与匈牙利毗鄰,是一个被四个国家所环绕的内陆国。
布拉格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900多年历史,全城历史古迹众多,也是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并且还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说布拉格是世界建筑博物馆似乎是有一些调侃的意味,因为这里能够完善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建筑物都是因为捷克的军队遇到外敌时从不抵抗的原因。
现在的捷克为了保持布拉格这样独特的风景也是煞费苦心,他们规定凡是要申请兴建新的建筑时,在外型设计不可以和临近的其它建筑物有所雷同,因此才造就了布拉格的建筑物有不同外形,却又有相似的古朴美感。
放眼望去,布拉格尽是高耸直立的尖塔,绚丽璀璨,光彩夺目,所以这里又有百塔之城的美名。
布拉格全景。
伏尔塔瓦河与布拉格城堡交相辉映,如诗如画。
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的十几座桥给原本绮丽多彩的布拉格锦上添花。
在天文钟楼上俯瞰布拉格城,真是美得令人心醉。
天气变化极快,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又是浓云密布。
泰恩教堂。
泰恩教堂(捷克语: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Týnský chrám,或简称 Týn)是布拉格老城区的代表建筑,自14世纪起就是该区的主要教堂。教堂的钟楼高达80米,塔顶是四个小尖顶。
在11世纪,此处是一座罗曼式教堂,1256年,改建为早期哥特式泰恩教堂。现存的后期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4世纪,建筑师是阿拉斯提马修和彼得·帕尔莱勒。到15世纪初,建筑工程几乎已经完成,只有塔楼、山墙和屋顶尚未完成。该教堂一度被胡斯派所控制,其中日后的布拉格总主教Rokycan的约翰,在1427年成为教堂牧师。
屋顶完成于1450年代,而山墙和北塔楼完成于不久之后波杰布拉迪的乔治王统治时期。他的雕塑安放在山墙,在一个巨大的金色圣餐杯(胡斯派的标志)下面。南塔楼直到1511年才由Matěj Rejsek完成。1626年,白山战役之后,波杰布拉迪的乔治王的雕塑和圣餐杯被移走,代之以圣母雕像,其光环用圣餐杯改制。1679年,教堂因闪电引发火灾,严重受损的拱顶改建为较低的巴洛克拱顶。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巴洛克风格,建于1732年至1737年。
在钟楼上还能看到老城广场全貌,再远眺,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橙红色屋顶,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的错落有致,熠熠生辉。
老城广场。
老城广场位于瓦茨拉夫广场和查理大桥之间,在夏季经常挤满游客。周边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哥特式建筑泰恩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这个广场也是被布拉格狭窄的街道所困扰的游客们的一个绿洲。
这是同一天上午从布拉格城堡看这座城市的另一角。
老城广场的行为艺人。
天文钟(黄昏时拍摄)。
天文钟(下午拍摄) 。
布拉格天文钟(捷克语:Pražský orloj,[praʒski: ɔrlɔi])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中世纪天文钟,座落于老城广场的老城市政厅的南面墙上,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布拉格天文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显示各种天文资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时显示使徒和其他移动雕塑;下部的日历盘代表月份。
细节。
整点看天文钟报时的游客。
快到整点时天文钟下站满了人,仰起头来静静地等待,突然清脆的钟声响起,天文钟上方的窗户开启,耶稣十二门徒一一现身,边走边向人鞠躬。一声长长的鸡鸣和钟响,不见了踪影,游人还伸长脖子观望。
我们不探究这钟的科学原理和制作过程,只听说这天文钟的设计师被当时的国王弄瞎了双眼,以防他制作相同的钟。这野蛮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这和我国封建社会的许多皇帝一样的残忍,皇陵修好后不知埋葬了多少能工巧匠。中外暴君如出一辙,不知毁灭了多少智慧的头脑!
老城广场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景。
外国美女也摆拍哦。
街头艺人在尽兴表演。
老城广场中心竖立着胡斯雕像,这位捷克宗教改革先驱扬·胡斯,因为反对罗马教宗贩卖赎罪券而在康斯坦茨被教廷以火刑处死,因而引爆了胡斯战争。雕像立于1915年7月6日,扬·胡斯逝世500周年之际。
老城广场建筑一览图。
记得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布拉格的诱惑》中写道,“布拉格的城市建筑真正的文化意义,是它保存着从中世纪以来,包括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青年风格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
广场周围的每一条街都很古老,建筑都极其精美。
广场游客多多哦。
广场一侧酒吧、咖啡店密密麻麻。
建筑细节。
每一家酒吧和咖啡馆都是满满的游客。
整理着先生拍摄的这些人文图片,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布拉格不后悔》散文中的一段文字:
“此刻我正漫步在当年坦克通过最多的那条大街,中心花道间的长椅上坐着一位老人,他扬手让我坐在他身边,告诉我一种属于本城的哲学:我们地方太小,城市太老,总也打不过人家,那就不打;但布拉格相信,是外力总要离开,是文明总会留下,你看转眼之间,满街的外国坦克全都变成了外国旅客”。
从老城广场延伸出去的巴黎街,全是世界大牌奢侈品橱窗,这种老爷车算是街道的 点缀吧。
橱窗风景。
黄昏时刻的建筑有一种神秘的美感。
泰恩教堂内图:
圣尼古拉教堂内图:
街景。
游览布拉格,除了观赏这些建筑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外,我还想到了一串故去的人:
布拉格是货真价实的欧洲文化重镇,凝聚着无尽的艺术生命力。它深沉大气的古堡,风格华美的教堂,吸引了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来此会聚,世界顶尖大师级人物在此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历史上,捷克还是一个音乐大师辈出的国度。
安东尼·德夏沃克饮着伏尔塔瓦河甘甜的水,用满腔的热情奏响了《斯拉夫舞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在布拉格古老的巷子里谱写出了《唐璜》。
捷克人说“是布拉格发现了莫扎特的天才”,莫扎特为了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创作了第38交响曲《布拉格》。
布拉格不仅有靓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内在,是一座值得细读和回味的城市。
分享几幅外国网站的炫图:
圣诞时刻的布拉格广场。
摄影|屈兰根 配文|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