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诰故居
在平阳县西部山区的凤卧镇塔边村的浃岗(今名古贡),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黄氏大屋。
这座大屋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是附贡生黄维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兴建。大屋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共分三罗,每罗七间,加上厢房,共三十三间。大屋具有典型的浙南民居特色,可惜屡经风雨沧桑,现仅存前罗五间,中罗三间。
黄维诰故居前的旗杆石
在大屋中,悬挂着浙江学院通政司邓锺岳为黄维诰题写的“文元”、“诗礼承传”匾额,匾额制作于清乾隆六年(1741),至今保存得还很完整,十分难得。
邓锺岳题写的“文元”匾额
邓锺岳题写的“诗礼承传”匾额
邓锺岳(1674-1748),字东长,号悔庐。山东昌府(今聊城市)人。康熙六十年(1721)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邓锺岳画像
邓锺岳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深得到雍正及乾隆皇帝的赞许。乾隆初年邓任浙江学政(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时,曾来温州府主持岁考。
岁考是每年学政对全省的府﹑州﹑县的生员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按规定,所有的生员在岁考时,都要到府学宫参加岁考。
邓锺岳到温州时,召集温州府及各县学宫生员训示:“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
大致意思是:耻是善恶的根本,不管是有所企图去拜见权贵,而写言不由衷的阿谀奉承文字,还是为标榜自己,而撰自吹自擂的文字,或者是为了很细小的事情,造成兄弟纷争,亲情破裂,这都是很可耻的。
当时黄维诰已由附学生员加贡,得以到温州拜谒邓锺岳。但能两获状元墨宝,很是不易。
因为邓锺岳虽能诗擅文,但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
邓锺岳书法扇面
据说当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将前十名的优秀答卷呈送皇上,请皇上钦定名次。康熙看过邓钟岳的考卷,觉得他的文章并非特别出色,但那一笔字写得真的是格外出众。想康熙皇帝在位已六十年,阅人无数,什么样的好字没见过,但像邓锺岳这样好的字还是极其难得的。
康熙皇帝
康熙对着考卷,那是越看越爱,最后提起朱笔,在邓钟岳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点了他为头名状元。从此邓锺岳的书法驰名天下。
除了这两方专门为黄维诰书写的匾额外,邓锺岳还为黄家三昆仲题写了“三凤齐鸣”的匾额。这是因为黄维云(1683-1761)、黄维诰(1987-1759)、黄维雅(1699-1776)三兄弟才学出众,皆为贡生,所以邓锺岳才誉为“三凤”,以示彰表。
邓锺岳题写的“三凤齐鸣”匾额(复制品)
可惜的是,这块匾额原件已经无存,现在悬挂在大屋中的是复制品。
如今,在这座地处平阳县边远山区的黄氏大屋中,能看到三方当年名动天下的状元题写的匾额,实是难能可贵。而这,也应该是塔边村莫大的荣耀。
- 为家乡的宝贝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