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宝玉的婚事时,贾母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但马上又补充:“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重视的,是“模样”“性格”两者,并不是只重视外貌。而所谓“性格”,包括温柔、泼辣、细致、粗犷,还包括善、恶、骄、谦、烈、和种种,就是指内在的东西。
如果外貌与内心发生冲突,贾母会如何选择?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也可以大致猜测。从哪里猜测呢?尤二姐。
贾母第一次见尤二姐,就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好可怜见的。”“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认为比王熙凤还美,简直有惊艳之感。
但是一听说尤二姐曾经订过婚,马上变了态度:“又没圆房,没的强占人家有夫之人, 名声也不好,不如送给他去。那里寻不出好人来。”认为尤二姐这样的人材“那里寻不出”。
到后来秋桐进谗,贾母态度更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贾母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众人见贾母不喜,不免又往下踏践起来, 弄得这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可以说,贾母在凤姐害死尤二姐这件事上,也不自觉地做了帮凶。她哪里是只重视外貌了?
问题是在贾母替宝玉择媳这个问题上,外貌与内心并不需要冲突。以贾家的家世,以宝玉的相貌,当然可以在一大帮品貌俱佳的女孩子里,挑挑择择,并不为难。像宝琴这样的女孩,如果不是已有婚约,“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傅秋芳这样的“琼闺秀玉”,也有心“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那么其他家世略差、而本人出色的小姐,更是数不胜数了。
既然可以两全其美,何必非要对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