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历史悠久,历经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兴衰变化,老北京城的城池规划也相当宏伟,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四重城墙,因为从1952年开始,老北京的外城城墙都陆陆续续被拆除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部分保存下来的城楼。
根据记载,北京城墙并非方方正正,而是呈“凸”字形的。如果你去问询一些健在的老人,他会告诉你老北京的城墙是没有西北角的。也就是在现在西直门这个位置是被砍去一个角的。实则,北京城墙西北方向缺角的这个事情并不是在城墙建造之初就有了。根据记载,北京城墙在元代的时候还是方方正正没有缺角的,但是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都出现了缺角的现象,当时内城就没有了西北角。
北京城在明朝前面是元朝的国都,其时叫大都。大都的西北角和其他各角相同,都是直角。明代重修的北京城往南移了五六千 米。这样一来,北城墙两半段就穿过积水潭最窄处,然后折叫西南,把枳水潭的西部栏在了郊外,城墙因此也变成了斜角。在明代时,积水潭比如今大,水也比如今 深,为了使城墙巩固和便于兴违,城墙按照地形建成了抹角。
有的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元时大都的北城墙,在现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五里处,至今遗迹还在。令人注目的是,它的西北角并无异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时,为了便於防守,遂放弃了北部城区,在原城墙南五里处另筑新墙。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 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