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从默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算起,俄罗斯与土耳其这对宿敌开战十余次,土耳其一直扮演着锁住俄罗斯由黑海通向地中海之路的守门人角色。
历史上,土耳其其实从来没站在俄罗斯人的背后,恰恰相反,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两个隔着黑海的国家都面对面地站着,忙于彼此掐架。
其结怨之久,战争之频繁,让中日、英法等其它“冤家”都难以望其项背。
公主的怨念+大帝的雄心,有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怎么找清王朝复仇的传闻,为金庸、梁羽生等一干武侠小说大师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其实,在世界的另一头,的确曾上演过一个现实版的“公主复仇记”。
只不过,这位现实中的“长平公主”的复仇计划更为宏大。
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迎来了他们历史上最荣光的一刻,在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穆斯林大军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享有国祚千年、号称“第二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就此毁灭。
然而,就在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在城破前逃出,带着国仇家恨逃亡罗马寻求庇护。
16年后,在教皇做主下,她被下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亚公主与伊凡三世的联姻十分有趣,一方是虽已灭亡却有着千年荣光的东罗马帝国-大国的公主,另一方却是刚刚从蒙古手中艰难独立的小国国君。
如此悬殊的差距让伊凡三世对索菲亚奉若至宝,索菲亚于是在家天天给老公痛说西罗马帝国亡国革命家史。
从此,莫斯科公国便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将索菲亚带来的拜占庭象征的双头鹰奉为国徽(这个国徽一直被用到了今天)。
等到索菲亚的儿子瓦西里当政时,莫斯科公国干脆打出了“第三罗马”的旗号,宣称自己是所有“基督徒的凯撒(沙皇)”。
看来既然要“兴复汉室”,当然要“还于旧都”。
(二)
所以虽然彼时莫斯科公国的地盘还没山东省大,和土耳其帝国更隔着十万八千里,一双复仇的眼睛便已经盯上了远方。
抛开宗教与伊凡三世耳根子软的因素不谈,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中世纪俄罗斯人赖以与地中海世界通商的黑海商路终点站上。
土耳其对君士坦丁堡的占据等于断了俄罗斯人财路。
这也逼迫着俄罗斯人在另寻“窗口”的同时不得不与土耳其拼个你死我活。
此后的俄罗斯通过两次与土耳其的战争,遏制了土耳其向乌克兰渗透的势头,两个民族正式接上了火。
1682年,彼得大帝掌舵俄罗斯,这位野心巨大的沙皇制定了一套庞大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
“打败瑞典,征服波兰,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后再南下进攻土耳其,控制黑海,侵占巴尔干半岛,占领君士坦丁堡,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通道。”
彼得大帝对北方的战争可谓顺风顺水,但当他掉头向南,与土耳其争锋时,却感到力不从心。
当时的土耳其盛世余威尚在,将黑海作为自己的内湖。
彼得大帝侵入土耳其境内后反而陷入重围,最终还是通过贿赂土耳其的大维齐尔(宰相),才迫使土方网开一面。
这段俄罗斯版的“白登之围”,成为了彼得大帝至死也难以放下的怨念。
野心大VS后台硬,俄土两国在近代史上的国运刚好完全相反,土耳其在夺取君士坦丁堡之后陷入了因高傲而封闭、因封闭而缓慢衰败的循环之中。
而自认为接过拜占庭帝国遗志的俄罗斯人却积极扩张,正处于上升期。
这种此消彼长,导致土耳其虽然在彼得大帝时代勉强挡住了俄罗斯南下的脚步,但终究难以挡住大势。
在彼得大帝死后,土耳其人的噩梦“接踵而至”。先是沙俄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在1735年发动第四次俄土战争,俄军屡次击败土军,最终攻克亚速夫港,实现在亚速海的立足。
等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即位后,更是开宗明义,将首要目标定为南下拆分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这位原籍德意志的女皇可谓说到做到,先后发动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以凌厉的攻势逼着土耳其让出了黑海北岸的土地。
按照彼得大帝的遗策,在黑海站稳脚跟的俄罗斯,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势力染指地中海了。
然而,俄罗斯的好运却到此为止了,它对土耳其的下一步目标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警觉。
此时已经改名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堡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和战略枢纽,沙俄一旦控制了这一枢纽,不仅可打开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航道,从南部包抄欧洲的心脏地区;更会威胁英法等国通向亚非的航线,并为俄罗斯向亚非的扩张提供便利。
正如恩格斯曾警告的那样,“俄国如果控制了土耳其,它的力量几乎会增加一倍,它就会比其它欧洲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强大”。
对沙俄怀有深切惧意的英法等国,当然不肯坐视这一切的发生。
所以在整个19世纪爆发的四次俄土战争中,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坚定地站在了土耳其一边,屡屡在关键时刻出手,为行将就木的土耳其帝国续命,延缓了沙俄蚕食土耳其的脚步。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1853年爆发的俄土第九次战争,英法不惜亲自上阵帮助土耳其赢得了这关键的一役。
此役的战败据说导致沙皇尼古拉一世在绝望中自杀。
(三)
也许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俄罗斯打不赢这个孱弱的世仇——难道仅仅因为对方“后台硬”?功亏一篑的夙愿&延续至今的冤仇命运是公平的,一直无从下口的俄罗斯,在20世纪曾经迎来过两次得偿夙愿的好机会,但阴差阳错,俄罗斯人最终都错过了。
第一次机会,来自一战期间。
病急乱投医的土耳其帝国站到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而对此恼羞成怒的英法为了拉拢沙俄,破天荒地改变了坚持百年的固有政策。
1915年,英法俄三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条约以明文的形式瓜分了土耳其,英法宣布将放弃阻止俄国走出黑海海峡的传统政策,战后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划归俄罗斯,而英法则将瓜分土耳其在阿拉伯地区的剩余部分。“光复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公主五百年前的怨念,彼得大帝三百年前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沙俄在实现夙愿的最后一刻倒下了,取而代之的苏维埃政府为了收缩战线,宣布放弃强占君士坦丁堡的秘密条约。
而在另一边,土耳其在遭遇帝国解体后迎来了民族英雄凯末尔,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最终保住了他们旧帝国的首都。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期,两个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新生国家有过一段难能可贵的关系缓和期。
然而,随着二战爆发,苏土关系再度跌入低谷。
第二次机会,1945年二战即将胜利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责成苏共政治局迅速制定一个“战后改造土耳其方案”,试图借苏军在东欧推进的声势,一举推翻土耳其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解放共和国,同时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纳入苏联版图。
然而,这个极富野心的计划最终迫于美国的核威慑被叫停。
战后,美国在土耳其推行马歇尔计划扶植其经济,并邀其加入北约。地中海的大门再次向北极熊关闭了。
从默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算起,俄罗斯与土耳其这对宿敌开战十余次,土耳其一直扮演着锁住俄罗斯由黑海通向地中海之路的守门人角色。
今天,当俄罗斯重回克里米亚的关键时刻,双方摩擦再起。两国的冤仇,也许真的是冥冥中有某种宿命在左右。
(四)
从历史角度来看,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外交政策方面也几乎从未站在过同一战线上。
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
1,奥斯曼与沙俄时期两个相邻的封建帝国在扩张的同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宗教方面,沙俄普遍信仰东罗马时期遗留下的东正教,而奥斯曼以苏丹哈里发为首的穆斯林,奥斯曼帝国支持高加索地区的突厥民族穆斯林的政治诉求,而沙俄则支持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等少数族群抵抗苏丹的统治(PS:奥斯曼境内的亚美尼亚人遭屠杀也和亚美尼亚人与沙俄之间的暧昧关系密不可分)。
归根到底,两者均想取得高加索、黑海,巴尔干等地区的控制权,期间发生了n次战争(不详述)。最后一次在一战,两国站在了不同的阵营,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战败并沦落为半殖民地,整体来说土耳其人占下风。
2,土耳其与苏联两个封建帝国与20世纪20年代分别解放并建立共和国。
苏联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整个东欧、巴尔干,中亚地区都受到苏 共的影响,但土耳其则照搬德国瑞士等国的政治制度大规模西化,土耳其作为曾被瓜分的弱小邻国,并且占据了极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自然成了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是为什么土耳其一头扎进美国的怀抱,成为首批北约成员的原因。最敏感的冷战时期,土耳其境内部署了多达百枚的美国核弹。
3,现代土耳其与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近十年来经济和能源的联系逐渐加深,但是在中亚,叙利亚等地区政治问题方面依旧敏感。
(五)
沙俄和奥斯曼帝国一直在争夺外高加索地区的主权。现在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都是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来的。
一战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一侧,就是因为和协约国沙俄的矛盾(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英法的威胁)。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灭亡,原奥斯曼帝国将军凯末尔成功击退协约国和希腊入侵者,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开始进行改革。
这时土耳其就得到了同是新生国家的苏俄的很多帮助,但后来凯末尔并没有走苏联的道路,而且他一直主张脱亚入欧,就是想办法让土耳其向中、西欧国家靠拢。
因此苏联慢慢疏远土耳其。
二战后随着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再加上土耳其共 产主义运动活跃,政府一直在强力镇压,最后土耳其加入北约。
土耳其本身和苏联的亚美尼亚接壤,所以就成为了西方阵营对抗东方阵营的桥头堡(现在土耳其军队数量在北约国家中仅次于美国),这时土耳其人和俄国人的旧恨又再次被提起,后来这样的仇恨到苏联解体后都一直持续,并且扩散到原苏联境内的其他民族。
(六)
从领土角度来说,若能攻陷小亚细亚或巴尔干半岛,俄国便能得到南方的出海口(乌克兰虽然也濒临黑海,但是通往地中海的海峡还是控制在土耳其人手里),当然同时也能获得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从宗教角度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本就是相爱相杀,向异教徒开战是很好的借口。
从正统角度来说,自从1453年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国便自称是古罗马的下一任后继者,即“第三罗马”。如果能够把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土耳其给干掉,从正统性来说俄国面对欧洲诸国便拥有了无可质疑的强大权威。
文明冲突、族群碰撞、地缘矛盾,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围绕着三大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说,它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就必须拿土耳其来祭旗。
有了这层追求,俄罗斯几百年如一日的追杀土耳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俄土博弈中,也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俄土之争浮现之初,土耳其还是称霸亚欧非,拥地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而那时候的俄罗斯,才刚刚冲出莫斯科平原,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国。二者之间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甚至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来形容也不为过。按照正常逻辑,土耳其别说防范俄罗斯进攻了,就是调过头把俄罗斯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抹去,也都不是很难的事儿。
可历史偏偏就如此吊诡。
一场场俄土战争打下来,俄罗斯那是越打越强,生生把土耳其摁翻在地,踏在它的身子上,摘下了超级大国的桂冠。
而反观当年的超级大国土耳其,却在跟俄罗斯的较量中节节败退,最后居然沦落为一个普通二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