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东汉隶书。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史晨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史晨前碑》,俗称《奏铭》。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称《史晨后碑》。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事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 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虽前后差大 不同,但两碑笔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三大 名碑。清万经在《分隶偶存》书中品评此碑书法为“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其 品格当在《卒史》(乙瑛碑)、《韩勅》(礼器碑)之右。”方朔评之谓“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 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文几及千字,气象和穆,笔意 遒炼,笔法古朴厚实,为著名汉碑之一。康有为评此碑为虚和类,是在分隶书 体汉碑中具有清秀俊雅风格,笔法至二、三分笔,折笔趋圆,柔和蕴润,为后 世效法之楷则。此碑拓本甚多,仅明初至清中叶就不下百余本,可见称其为 汉碑逸品之语焉不过。
汉碑以称古意为先。此碑古厚于分隶,如此自然含蓄蕴藉,须“法”、 “意”双璧。近代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对此碑的评语说:“若人谓 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后世临碑者,多以此碑字 数多,规矩端肃,是汉隶中最为杰作之一,视为学写隶书的入门范本。
何绍基临《史晨碑》局部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书家,其楷行宗师颜真卿,千载下,习颜而具鲜明个性者当以何氏为首选。堪称是活学活用颜氏书风的佼佼者。以笔者考察,何氏习颜而饶别趣,此别趣正与宋人温革之书风暗合,然温革字,世所罕睹,益成全了何氏书风名蜚四海。严格地说,作为官员的他,书艺非其余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辈子都借以风光与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书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 拔,精力酣足是其独具的特色。不满足于既得,是何氏书艺获得大成的动力,据其文孙何维朴称:“咸丰戊午(1858),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真实地描述了何氏晚年临习隶篆之勤,虽是“临”,而细读其晚岁所临汉碑,他并非表面化地临其形,而是以形攫神,形远旨近,是一种智慧的饶有创意的“临”,故而“临”出的汉隶与古篆,都钤有何氏古拙生涩的独特印记。由先前的享大名于行楷,更享大名于篆隶,得一望二,循序渐进,是值得急于求成者从中获得启迪的。
何氏的隶书,谓之为“临”,实为托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隶篆大家中,邓石如以雄遒豪迈胜,伊秉绶以堂皇庄严胜,何绍基则避同求异,表现为凝结涩拙,在结字和气格上朝先贤忽视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对后世很有示范的意义。尤其是在用笔上,他深谙颜真卿“屋漏痕”的真谛,书写点画,强调积点成线,力透纸背,使篆隶书的点画本身具有了更独立的观赏性和灵感,这不能不说是何氏的一个贡献。
傅志伟临《何绍基临史晨碑》册
作者介绍:
傅志伟,湖南衡阳人,现定居深圳。斋号安宁精舍、共梅轩,以书画篆刻为业,网络书法创始人,中国书法网、国画网站长。师从当代书画印大家石开先生、吴悦石先生。荣宝斋画院吴悦石工作室画家,东一书画院书画家,“ 深南道” 艺术家群落成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院创作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被深圳美术馆、广东书法院等多家艺术机构及海内外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