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的评价标准、病状类型与指标处理
(一)评价标准
1.有效性评价有效性的标准应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它应做到:
(1)能把一种疾病和别的疾病区分开来:即用到什么指标才能很好的表现该疾病。可以通过分析指标的体系类型,用相关因素分析和其他多种因素分析的方法,将相关密切的指标合并一起进行分析
(2)能按病情轻重排列顺序:即指标要表现出等级、序列的问题。例如,以临床病状为尺度做评价,使之既有病状的顺序,也有各类病状的表现,可以进行双重评价。预后验证手段可以使用逐步回归和辨别分析的统计方法。
(3)能区别改善与恶化的程度,上述(2)是有序的,而能区别改善与恶化同样也可认为是一个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2.重现性: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要得到相同评价的结果,这就是实验的重现性。几个评价者评价同一病人,医生间独立评价时的变异称为评价者间可信性。同一所见,同一人自己前次与后次评价也有时不同,称此为评价者间可信性。
3.客观性:试验指标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种。客观指标是测量,化验等所表示的结果,借助仪器来回答。主管指标则是由受试者回答或医生判断。如检查痛觉用针刺深度表示定量化,但什么深度发生疼痛还是由受试者来回答,这也是主观指标。X光胸片上的影像是病人机体客观实像,但影像还需要医生判断,因此,也有很大主观成分。在科研实验中无疑应尽量选用客观标准,并尽量避免用一些笼统的,不确切的主观指标。在对客观指标进行主观性判断时,如X光胸片结果的判断,常常会有主观偏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如用交叉过片法,打分法来避免偏性产生。
临床疗效鉴定常用“临控”,“显效”“好转”“无效”等指标。这些都是综合判断指标。
4. 精确度:它包括两层含义,即指标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前者是表示观察结果的真实程度如何,它是指标值或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主要是受系统误差所影响。后者是表示指标观察结果精度如何。实验的精密度属于偶然误差。
5. 灵敏性:病情只有微小变化,试验指标就能敏锐测出称此敏锐程度为好,即灵敏性高。它是增强试验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验中欢迎使用灵敏度较高的指标,如血压、脑电、心电等。
(二)病状类型
从病状发生和持续时间来看,大致有以下四个类型:
1. 突发性病状:它是在某种情况下,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病状。此类疗效指标可用出现率或病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评价。
2. 短期病状:此类病状可在短期内治愈,疗效多用治愈率或消失率评价。
3. 长期病状:这类病症经治疗后可能有好转,但不能完全彻底消失。这类疾病病状的疗效多用恢复正常程度来评价。但还应考虑复发时间、次数等。
4. 特重病状:有些特殊的、严重的疾病不能用一般临床指标评价指标,而应用生存率、致畸、后遗症、致残等远期疗效指标来评价。
从治疗到死亡的过程中,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变化。从治疗有利或无利两方面来看,又分为有效性指标和无效性指标,有效性指标有轻度改善、中度改善、高度改善和痊愈;无效指标有轻度恶化、中度恶化、高度恶化和死亡。
(三)指标处理
1. 原值:用最后所得的结果,直接计数,这是病态的明确指标。可用于发生数和观察数求出各种率。如治愈率、病死率、副作用出现率、手术死亡率、病发率等,并可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2. 差值:求施加处理因素前与施加处理因素后的差值,然后计算差值的均数,在作组件比较分析。
3. 用差值表示疗效往往是不够的,如果用比值即同一百分比说明同一程度的结果,就可避免差值的缺点。
例如:A组初始值为40,最终值为20
B组初始值为4,最终值为2
差值为:
A:40-20=20
B:4-2=2
比值为:
A:20*100/40=50%
B: 2*100/4=50%
差值会使等价的结果成为不等价的结果(如:A=20%,B=2%),而比值则使这种不合理现象矫正过来(如:A=50%,B=50%)。与此相反,也有差值相等而比值不等的。如:A组初始值为40,最终值为30;B组初始值为20,最终值为10,则差值为:
A:40-30=10
B:20-10=10
比值为;
A:30*100/40=75%
B:10*100/20=50%
临床试验概率的计算:
本例试验组(试药组)与对照组(标准药)各100名病人,其频数分布如图所示:
对临床观察频度(实现概率)的计算与分析,常采用评分法。评分应规定明确的标准,标准应多用客观指标。以降压药为例,可以用降压(记“—”)或升压(记“+”)的测得值来评分,分级。
根据上表计算两组各自的降压值。
试药:(—60)(0.15)+(—40)(0.45)+(—20)(0.30)+0(0.08)+20(0.02)
=—32.6
标准药:(—60)(0.10)+(—40)(0.30)+(—20)(0.40)+0(0.15)+20(0.05)
=—25
计算结果,试药组降压值大于标准药组,但这只是一个直观的判断,还应进行假设检验。临床实验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t检验、F检验、X²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序贯试验分析、病例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