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车内“勒死”丈夫_争吵后遭“反杀”,为何婚姻会走向仇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44
导读

就以上述案情中,妻子

有媒体报道,江苏一对夫妇,在上海市中心某菜市场卖猪肉。据悉,今年1月23日,夫妇俩在车中发生口角(已经驾驶到所居住小区的停车场),丈夫提出要杀死妻子,然后自己要自杀,继而用双手掐住妻子的颈部,并将汽车保险带缠在自己脖子上,不料妻子挣脱后遂勒紧其丈夫颈部的保险带,致丈夫死亡。事后,妻子没有叫救护车,也没有报警。最终,丈夫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妻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批准逮捕。但是,因具体的致死过程,确系具有防卫性质,且情节较轻的情况,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事情经媒体报道后,触发广泛热议。因为,整个悲剧的发生,属于典型的“女杀男”,并且从案情的过程来看,存在“反杀”的基质。所以,案情一经传播,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坦白讲,人们对于当事夫妻的“死活”,可能并不热切。但是,他(她)们“死活之争”的内核,却是人们普遍争议的核心。

因为,在市井流俗里,夫妻争吵早已成为一种日常标配。但是,出人命的争吵,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妻子"反杀"勒死丈夫的“新闻标题”祭出后,很容易引起人们聚焦。并由此,会展开一系列关乎家庭纷争的讨论。

事实上,关乎夫妻间的纷争,在以世俗圭臬为基础的婚姻中,基本上是很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争吵一番后,基本会走向和解。但是,对于已经产生仇怨,心底有死结的夫妻,很容易就因小事走向鱼死网破的结局。

就以上述案情中,妻子"反杀"勒死丈夫的细节而言,丈夫并不是提前预谋好的,而是在争吵的过程中,情绪失控后产生的“同归于尽”(丈夫提出要杀死妻子,然后自己要自杀)。这就说明,案情触发的核心力量中,肯定有不得已的仇怨凝结。

因为,要是丈夫只想杀死妻子,那么就不会将“汽车保险带”缠在自己脖子上。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凝结着共同体式的婚姻,而且,算是较为常见的婚姻模式。因为,其中所暗含的逻辑是“无论生死,都要捆绑在一起”,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儿。

婚姻中不见得有爱情,但婚姻中却容易滋生仇怨。在众多破碎的婚姻中,我们会发现“好聚好散”显得难能可贵。无论当初两个人如何恩爱,但是,分手的时候,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然,造就这样的分手格局,核心的问题在于,结合的时候,其实就不怎么单纯。

坦白讲,俗世的婚姻里,两个新人的结合,充满很多的交换。并且,婚姻和恋爱还不一样,其中的对等性被看得很重。尤其关乎豪门之间的结合,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豪门是非多。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是婚姻的结合,是非就难免存在。

尤其,在人性认知较弱的家庭中,很多家长里短的产生,就是因为“不把人当人看”,或者“太以自我为中心”。可事实上,婚姻本身的构成中,除却有结盟性的存在,还要保留各自的独立性。要不然,所谓的婚姻就是枷锁,就是坟墓。

只是,相对合理的婚恋观,其实在具体的世俗里并不受待见。目前来看,主流的婚恋观中,女性还是被严重的客体化的。无论是具体的仪式感,还是文化的结构性,都充斥着很强烈的物化概念。这导致,新人在结合后,很容易因认知的硬性弥合,导致彼此的不适应。

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很多女性在寻觅配偶的过程中,时常会问,有房吗?有车吗?有存款吗?而并不是很关心对方的认知能力。这导致,所谓的婚恋配对,越来越速成,就跟种牛,种猪的配对一样,只要条件匹配,就能成双成对。

这导致,婚内的纷争不断,离婚率持续高走。当然,造成这样的结局,并不是单方面原因。但是,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却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懑。毕竟,当人与人的结合,最后只剩下皮肉的结合时,人可能就不太像人,而是走向“肉人”的序列,与畜牲比肩。

要知道,爱情和亲情,都是婚姻中较为重要的润滑剂。可惜的是,在很多婚姻中,除却利益交割,尔虞我诈,就是欺骗出轨,暗地背叛。所以,导致人们总是对所谓的爱情,亲情提不起精神来。因为,人性的复杂性中,包含着无良品行的存在。

就以妻子"反杀"勒死丈夫的过程来看,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其实都对彼此已经没有爱可言。甚至,从其丈夫的行为逻辑来看,有绝望的迹象。因为,“同归于尽”往往就是绝望后的挣扎。可惜的是,妻子没有如他所愿,在慌乱中“反杀”得手,没有救治,也没有动容(据说,事后还回家洗手换装)。

试想,但凡他(她)们之间有爱,哪怕是亲情之爱,就不至于发生彼此杀害的行为。毕竟,人性之中,这点底线能量,还是存在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激情导致的悲剧。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他(她)们的关系里,肯定早有罅隙。

当然,女人的残酷直接与怒火和仇恨相关。按照隆布罗索的说法:“女人对残酷的喜好几乎是她们的本质”。当然,国人也有句俗语:“最毒不过妇人心”。这些说法,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缺乏一定的理性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正是因为女性本质上的温柔和被压抑的特性。

以文化的结构性审视国内的婚恋关系,我们会发现,“男追女”,“男讨好女”成为主流形式,虽然,也存在反过来的模式,但是,较为少见。由此,很容易产生一种难以满足后的撕裂感。这导致,很多男性如果搞不定自己的恋人或妻子,就会彻底坠入人生困境。

所以,有时候在看待婚恋的悲剧时,除却要回到个体的纷争之中,更要站在大环境的背景之中。要不然,所谓的“杀夫”很容易被极端化。因为,只谈恨,就跟只谈爱一样空洞。甚至,透过案情,我们也能想象到,一个杀夫女子的悲凉正在阴郁的筑起悔恨之楼。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