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与张松,都曾得罪过曹操,魏延曾毁了曹操的容,而张松则坏了曹操的一统大计。但曹操更恨的应该是魏延了。
本来曹操对魏延还是蛮欣赏的,爱读三国的朋友们应该发现,曹操比较喜欢什么样的武将呢?他比较喜欢外形高大,比较“威风凛凛”的武将。
比如说,在《三国演义》的第12回中,曹操在葛陂遇到当时占山为王的许褚之时,曹操观看许褚与典韦对阵,“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就起了收服之心。
再如,在《三国演义》的第14回中,曹操挟持汉献帝和众大臣前往许昌,路上遭到杨奉的拦截,杨奉的部将徐晃出阵挑战,曹操出马一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心中顿生收服之意。
大家都知道,曹操最喜欢的猛将是关羽,在《三国演义》的第1回中就描述了关羽的相貌,说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曹操对关羽是最为喜爱的,想方设法地想招揽到自己麾下。
那么,魏延的长相如何呢?在《三国演义》的第41回中,就有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在《三国演义》第53回中,也说到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看来魏延与关羽长相颇有些相似之处,都是身材高大,“面如重枣”,魏延也擅使大刀,武艺相当不错,在蜀汉阵营仅次于五虎上将。而且魏延与关羽性格相似,都很骄矜狂傲,自命不凡。
在《三国演义》的第72回,汉中争夺战,曹军兵出斜谷界口,正遇魏延前来挑战,曹操见魏延身材高大威猛,“面如重枣”,手执大刀,不禁想起了关羽,顿生收服之心,于是就上前“招魏延归降”。但魏延这人没有关羽那么好的修养,破口大骂。曹操命麾下猛将庞德出战。为啥要派庞德呢?因为许褚在褒斜道押粮时被张飞一矛捅在肩上,受伤严重,目前庞德就是曹军中比较能打的了。这也说明曹操对魏延,还是很重视的。
魏延很狡猾,“二将正斗间”,曹军阵后起火,曹操不退反进,令全军向前压上,魏延“诈败而走”,摆脱了庞德。曹操正在山坡上指挥,魏延却悄悄从林中摸到近前,突然冲出来,一箭射中曹操人中,翻身落马,“折却门牙两个”,危急关头,庞德赶到,“奋力杀退魏延”,救下曹操。
曹操本来相貌也不错,“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还是个大文学家,仪表堂堂,很有风度。魏延这一箭给曹操破了相,变成了三瓣兔唇,生活和交际都造成了极大不便。以后在主席台上召开大会,豁豁嘴发起言来就走风漏气,嘶嘶哨响。有太医出主意,说用狗狗的尾骨进行打磨,制作成牙齿形状,镶嵌上去就可以弥补缺陷,曹操大怒:“那我以后说话不成了放狗屁了吗?”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张松是刘璋麾下的“别驾”,半大不小的个官官,素有叛心。他去见曹操,本想将刘璋的西川叛卖于曹操,以获得个高官厚爵。但曹操对他瞧不上眼,也对西川兴趣不大,平定汉中张鲁时,司马懿劝曹操乘胜率兵入川,而曹操却说:“即得陇,何望蜀乎?”曹操对张松不客气,张松也对曹操大加贬低,还故意卖弄才能,凭着超人的记忆力,暗诵曹操的作品《孟德新书》,但曹操一把火将书烧掉,宁可不要作品,也不吃张松这一套。
书毁了,曹操可以再写,但牙掉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带着这张兔子三瓣唇、豁豁嘴,曹操只要一照镜子,就会想到魏延这厮。对于古人来说,相貌是很重要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何况是牙齿呢?对于魏延,曹操是切舌痛恨。为什么说曹操是“切舌痛恨”而不是“切齿痛恨”呢?因为他没有门牙了,没有办法切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