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入手,看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演变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67
导读

商朝后期已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贩,交通运输工具为马车、牛车和船只,最鲜明的一个例子,是商纣王时的姜子牙,曾经在首都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面粉,不过姜子牙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 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

经商,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在没有发明钱币之前,是以物换物。后来发明了钱币,钱币便成了物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最初的钱币,并不是金属,更不是纸币,而是骨贝、海贝、石贝、玉贝等,所谓“城市”,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政治中心;而市便是商人交易的地方,经济中心。“市”的高峰,在一幅叫“清明上河图”的古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古代街市场景

商人最早就是指商朝遗民

提起商人,不得不说起中国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商朝是一个叫成汤的领袖,推翻夏朝而建立的,国号为“商”。因为后人发掘出了甲骨文和金文,这种文字确定为商朝成熟的文字,所以我们通过这些文字,对于商朝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其实早在商朝建立之前,就有商国存在了。而且这个商国历史悠久,是舜、禹时代就存在的,商人的先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邑,也就是现在的商丘,建立了商国。商国人的先祖有两位著名的发明家,一位叫相土,他驯服了马,并发明了马车;一位叫王亥,他驯服了牛,并发明了牛车。马、牛被驯服并有了马车和牛车,商人就可以用它来拉货物,于是商人“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从此开始了。王亥便是商国中最著名的一位商人,经常带着奴隶们从事商业贸易。因为商业贸易的繁荣,商国逐渐壮大起来,国力强盛到可以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程度。

古代商业

商朝代夏建商,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时代的一个特点,便是货币由骨贝、海贝、石贝、玉贝而发展到铜贝。商朝后期已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贩,交通运输工具为马车、牛车和船只,最鲜明的一个例子,是商纣王时的姜子牙,曾经在首都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面粉,不过姜子牙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

周朝代商建周,商朝的遗民们重操旧业,继续发挥他们的专长做买卖,时间长了,人们便跟做买卖的人叫做“商人”,跟他们从事的职业叫做“商业”。商人亡了国,地位很低下,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是被周人瞧不起的。“士农工商”,商被排在了最末位,影响长达几千年。

秦朝统一度量衡贡献巨大

西周时期国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种制度类似于现在的国有企业,手工业者被称为“百工”,由国家或诸侯直接管理。不过那时候的“百工”并没有“主人翁”心态,他们只不过是奉命从事生产,不发工资或只发低廉的工资,勉强糊口而已。“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劳动态度不好,或造成产品瑕疵,是会被问罪的。

古代街市场景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通过各诸侯国的互相兼并,形成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主要诸侯国,其他小国要么依附,要么灭亡。自楚庄王“问鼎”,诸侯国们再不把周王看在眼里,表面上周王还是共主,事实上中国已分裂成若干个国家,这些个国家除了互相争战,也互相通商。比如齐国的管仲就是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靠与各国通商使齐国国富民强,成为春秋第一霸。从孔子周游列国,孟子周游列国,墨子可以到各国止战,商鞅、李斯、吴起等都为客卿来看,当时的人才流动很频繁,出国也相当容易。各国的君主也乐于接受“外国人”为其服务。苏秦可以佩六国相印,对于现代的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中国的一个大乱世,但乱世出英雄,在商业上也出了几个著名的大商人,比如齐国的国相管仲;假装犒师智退秦军的弦高;智慧商祖白圭;弃政从商的鼻祖范蠡;孔子的学生、儒商鼻祖子贡;营国巨商吕不韦;钢铁大王卓氏,丹矿大王寡妇清;为秦始皇提供战马的乌氏倮;垄断赵国冶铁的郭纵,从贫寒书生华丽转型的猗顿等,而且经济著作也出了几本,比如管仲的《管子》,计然的七策等。但对历史影响最大的,当属秦始皇。战国时期度量衡并不统一,各国花各国的钞票,这给各国商人之间的往来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没有统一也还罢了,统一之后的中国,迫切需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文字和语言,统一车轨的轨距,统一道德与规范,统一度量衡使中国虽屡经分裂,但最终会归于一统,同时也为以后的商业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骞、班超与郑和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虽然以天下中心自居,自称“中国”,称四方为蛮夷不开化之地,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度。古代的国家并没有象现在一样有清楚的国界,而是模糊的势力范围。在中国古代帝王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应该归天子管理,四方蛮夷之地、直接管不到的地方,要来朝贡。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朝贡体系”。汉朝时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者之声,震惊世界。

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反映在商业上,不少汉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外国的商人也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经商。尤其是汉、唐、宋、元时,中国形成了若干个国际大都市,长安、洛阳、北京、扬州、泉州等地,外国人云集。不但有中国周边的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印度人、马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还有非洲人与欧洲人。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汉人里面,最著名的三大巨头,当属汉朝的张骞、班超,明朝的郑和。

张骞丝绸之路

张骞并不是一个商人,但他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本是奉皇命去西域的,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即“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正因为张骞的积极开拓,凿空西域,极大地拓宽了汉人的视野,使中国的文明因此第一次大规模地传到西方,而西方的文明也首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现在我们正在食用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萝卜以及汗血马、地毯正是西域文明进入中原的物证,而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也在那时进入了西域,这个西域是广义上的西域,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各地。

张骞之后,另一个出使西域的著名人物名叫班超,班超是东汉人,“投笔从戎”的践行者。班超可称是万里封侯第一人,出于他出色的工作,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了汉朝,他还派副使甘英出使欧洲罗马帝国,甘英最远到了波斯湾。张骞出使西域,只是声名远播,而班超派副使远到欧洲,使中国人的脚印第一次留在了波斯湾。

郑和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汉武帝之后开拓的,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高潮,史称他“去中国十万余里”,最后一次下西洋死在了今天属于印度的“古里国”。郑和七下西洋,去了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城市,正史说他最远到达了今天的非洲如索马里等地,也有的学者说他曾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乃至美洲、南极洲,只是这个说法未形成定论。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开拓了亚非航线,使中国的影响力在海上声名远播。

正是由于这些开拓者的努力,西方的芝麻、核桃、胡麻、无花果、葡萄、安石榴、绿豆、黄瓜、大葱、菠菜、大蒜、胡萝卜、番红花、胡荽、苜蓿、琉璃、宝石、药剂、箜篌、琵琶、胡乐等传入中国,中国的漆器、竹器、铜镜、陶器、丝绸、冶铁、茶叶、生姜、大黄、肉桂、土茯苓等传入西方,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贸易中互相融合,促进了整个世界的繁荣发展。

古代的市场如何限制时间和空间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名叫“市井”的商业区,所谓城市的“市”,实际上就是指市井,进行交易的地方,为啥市后面加上一个“井”字呢?因为最早的交易,都是在井边进行的。“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日市井”。在井边交易,一是饮水方便,二是洗涤商品方便。汉朝时出现了著名的“长安九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三辅黄图》)”。各市规定所卖的产品种类,如卖柳条编织物的叫“柳市”,卖酒的叫“酒市”,在市场里做买卖的商人,都要先登记后营业,和现在先到营业执照后营业一样,称为“市籍”。有“市籍”的人需要交纳“市租”,和现在交纳工商管理费一样。管理市场的官员,被称为“市长”,也叫市吏。最早的“市长”称呼,就是这么来的,从汉朝时就已经有了。

古代市井生活

汉朝的“市”是很繁荣的,“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两都赋)。到了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作为官方集中管理“市”的补充“草市”,也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草市也是有管理人员的,不过不叫市长,而叫草市尉。不过因为各市场分工的过于明确,人们买东西不得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唐朝时,草市变得非常普遍,夜市开始繁荣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和最早的汇票雏形“飞钱”,成为商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性符号。未出现夜市之前,“市”的开放时间由官府规定,是定期开放与关闭的。其中早晨开放的叫“朝市”,午后开放的叫大市,傍晚开放的叫夕市。市场的管理人员拿着鞭子守在门口管理市场秩序,进入市场的人名叫“市入”。因为市场里人多,所以古代官府在处决犯人时,同时也选择在这里进行,市场与刑场共用。有一种刑罚叫斩首“弃市”,就是将犯人的尸体在市场示众。

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达官贵人是不允许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凡在市场里进行交易的人,都是“市井小人”。达官贵人需要买东西,派丫鬟或奴仆去就行了。

榷场与纸币:国家对市场的控制

宋元时期,国家在边境上的贸易,是由国家控制的,名叫榷场。榷场不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如商人想通过榷场贸易,必须通过“官牙人”。所谓的官牙人,也就是政府指定的官方经纪人。为何要这样做呢?第一个原因是官方严格控制商品的出口与进口,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黄、焰硝、箭笥之类军用物资是不允许随便贸易的;二是官方通过榷场,可以获得较大的财政收入。除了官方直接交易获得较大的收入外,官牙人抽取商人的牙税,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及蒙古人打打和和,双方边境上在和平年间都通过榷场互通有无。

古代街市场景

交子是北宋时期发行的一种纸质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最早的交子,是由民间发明的,原因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时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出门买东西得套一输车去,不然没法携带这么沉重的钱币。于是有聪明的商人将图案、密码、划押、图章等印记印刷在楮树皮纸上作为“存款”凭证和“取款”凭证。也就是说,最早的纸币,实际上是当存折使用的。不过这个存折收取的利息是倒付的,交子铺“银行”每1000文钱要收取30文的手续费,相当于倒付的利息。

“交子存折”发展到后来,可以直接用这个交子交易商品,于是便有了货币的功能。于是国家开始介入主持交子发行,“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官交子”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发明。同时也是宋朝经济发达的标志,据数字表明南宋发行了大约相当于1600吨黄金的纸币。

宋朝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软弱的朝代,跟辽国、西夏、金国、蒙古人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经常动不动就赔岁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朝是因为经济发达,才选择以金钱换和平的。宋朝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极度繁荣,商业街开始出现,而且夜市非常兴旺,将近达到二十四小时有市场了。有一副画名叫清明上河图,就记载着宋朝的商业发达盛况。

清明上河图:宋朝商业真的很繁荣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张择端,张择端曾在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是宋朝国家画院的人,宋徽宗是北宋亡国的主要责任人,是一个著名书画家,风流皇帝加昏庸皇帝。那个时候虽然北宋快要亡国了,但是却有着最繁荣的景象,清明上河图如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商业繁荣。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献给宋徽宗的贡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内含587个人物、13种动物、9种植物、56匹牲畜、二十余艘船只、二十余辆车轿,图中既有商业区的店铺林立,又有买卖人的熙熙攘攘,还有运载粮米财货的漕船紧张繁忙。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人物、牲畜、动物、植物无不惟妙惟肖,北宋民众多种多样的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跃然纸上。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反映在现实商业经营活动中,一是坊市没有了区别,随处可以开设店铺;二是经营时间上没了大的限制,既有早市、大市、晚市,还有晓市与夜市,和之前的“日中为市”相比有了质的飞越;三是纸币的发明,带来了货币的携带方便;四是北宋时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五是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而宋徽宗时的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人口高达百万之众,早市与夜市相连,这就是当时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而反映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城内街市,看这街市,仿佛亲临其境,穿越到了宋朝。房舍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运输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人员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货物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茶叶点心、香油粮食等,行为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根据这些场景,可以设想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内容。

晋商、潮商与徽商:古代中国经商的地域特征

元明清时中国的商业也很发达,这时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了区域化的经商团体,最有名的是晋商、潮商与徽商。

晋就是山西,山西人早在先秦时就有经商的传统,唐朝时沾了李渊将太原定为北都的光,有所发展,其中武则天的老爸武士貜便是一名有名的山西商人,他经营木材成为巨富,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战国时代的吕不韦差不多,将钱投在了太原留守李渊起义造反上,结果大获成功,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可以说,武士貜便是晋商的鼻祖。

古代的商帮

明清时晋商正式成为地域性的商业势力,“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京师大贾数晋人”。晋商发明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经营方法“东伙制”,实行共同经营、朋合营利大获成功,标志性事件晋商会馆在清朝时的设立,驼帮、船帮和票号为晋商树立了三座不朽的丰碑。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以及乔致庸、范永斗等人在晋商发展展史重重写上了一页。由于晋商出色的表现,山西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都发生了改变,流行“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以通过经商成为富翁为荣。

潮商最早兴起于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潮汕这个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所以造成了潮汕人的海洋开拓型性格。早上唐朝时,潮汕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为潮商提供了一个海上经营的极好舞台。明朝时,汕头成为“互市之地”,潮汕商帮正式形成;清朝时,潮汕这个地方又是红头船的始发之地,因此又形成了红头船潮帮。因为明清时期时而海禁,时而开禁,所以潮汕人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转变身份。国家实行海禁时,这些商人便化身海盗;国家开放海禁时,这些海盗又成了商人。总之,就连国家政策也改变不了潮商们前进的经商脚步。“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潮商在国际上享有鼎鼎大名,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国的经济舞台。

徽商则萌生于东晋,活跃于宋朝,全盛于明清。徽商的形成,主要源于那个地方山地贫瘠,无田可业,所产至薄,只能依靠经商养活一家人。徽州人又深受儒学影响,故以儒做为经商的指导思想,称为儒商。竹、木、瓷土、生漆、商品茶、盐类、棉布、粮食、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都是徽商经营的商品,畅销全国。五代南唐臧循、南宋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元末江嘉、明初江元、清末民初的李宗媚、程霖生都是著名的徽商,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大儒朱熹的外公祝确,也是一名鼎鼎大名的徽商,他的商店、客栈占了整个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大儒朱熹娶了一位富豪之女,是有丰厚的经济实力实现财务自由才有时间和精力研究他的理学的。(陆弃)

参考资料:

《管子》、《唐律疏议》、《宋史》、《清稗类钞》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