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句解《三国志》”系列第40篇。笔者另建立名为“文墨中的三国”的专栏,将辅助此系列。”
前言:建安二十年,曹操六十岁了(虚岁61岁)。在经历封公开国和一系列政治操作,曹操爬上了权力的顶峰。去年,曹操将伏皇后“拔除”,天子最后的亲情“棋子”也不复存在了。在曹操60岁这一年,他又在做些什么?
曹皇后向着曹家吗?
建安二十年 正月,天子立曹操的闺女曹节为皇后,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献穆曹皇后。
这位曹皇后我们值得一提,根据《后汉书》记载,建安十八年曹节就被曹操推给了天子作夫人。建安十九年曹节被封为贵人。在伏皇后被杀之后的建安二十年,被封为皇后。值得注意的是,曹皇后在曹丕受禅的准备阶段,还曾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当时曹丕派遣使节前去拿天子玺绶,曹皇后非常生气数次拒绝交出。曹丕使者一拨又一拨地来,曹皇后终于接见了使者。双方见面时气氛一度非常紧张,曹皇后无奈,将玺绶扔到台阶下面让使者自己去捡。曹皇后随即掩面痛哭并表示,上天不会保佑你们的。使者捡起玺绶,始终不敢抬头看痛哭愤怒的皇后。
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曹节为山阳公夫人。景元元年,曹皇后(山阳公夫人)驾崩(薨逝)。
韩遂的末日
三月,曹操西征张鲁,但是路上曹操必须要先解决一位老朋友——韩遂。其实在去年(建安十九年),韩遂的手下阎行意图叛变未果。在极其失意的前提下,韩遂决定躲入羌氐部落中重新招揽部众。毕竟韩遂曾经有恩于羌人,双方也算是“邻居”,因此韩遂也算有了栖身之所。
曹操在从武都进入氐族地区的过程中,氐人封锁道路,被张郃朱灵等人攻破。 四月,曹操从陈仓出散关,在河池地区遭遇氐王的激烈抵抗,一直到 五月份曹操才算拔除了羌氐部落的阻挠。
曹操攻破羌氐部落后,还收到了一份“礼物”。那就是自己的老朋友韩遂的首级。原来,在看到大势已去,西平麹演、金城蒋石等人斩杀韩遂并将其首级主动送到曹操处邀功。
根据《典略》记载,韩遂年轻时在凉州就很有名气,甚至被何进邀请到朝中共谋大事。韩遂曾经找到何进表示要尽快诛杀宦官,但没有得到何进的允许。韩遂看清何进本质,预知大乱将至,就立刻收拾东西回到凉州。在凉州韩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经营和离奇“遭遇”,最终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割据势力,共计32年,韩遂去世时也有70多岁了。
平张鲁
七月,曹操在解决了诸多前置问题后,终于来到了阳平地区。张鲁虽然一开始想要投降,但因自己的弟弟张卫执意反抗而不得不与曹操交战。
张卫和杨昂等人的抵抗策略就是据守阳平关,甚至依山建城长达十多里,曹操屡次进攻都没有收获,在军粮告急之时曹操只能思考计谋。曹操决定大军佯装撤退,趁守军松懈之时进行夜袭,杀一个回马枪。在偷袭过程中,曹操其实也依托了一件歪打正着的趣事才如愿攻破阳平关。
张卫战败连夜逃走,张鲁闻讯逃往巴中地区。曹操进入汉中,获得了张鲁府库中的珍宝。曹操回想这一路以来“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决定对军士大加赏赐。张鲁早有降意,后边的事情也就很顺利了。
一般好事都连着来。 八月,孙权看到曹操西征,就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打出了漂亮的防守反击,获得逍遥津之战大捷。 九月,巴中地区及附近的各势力看到曹操的状态,主动投降。
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闺女为妻,二人也正式成为儿女亲家的关系。几乎同时,刘备趁机夺得巴中地区,曹操派遣张郃前去交战。 十二月,曹操从南郑回军,留下夏侯渊镇守,宣告此次西征张鲁的胜利。
打了胜仗,大家都很开心。王粲作了一首五言诗来纪念此次大胜:"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山岳,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遥控内部政治
从曹操七月攻破阳平关到十一月离开南郑,这三个多月的时间曹操还做了哪些事?
话说,曹操虽然人在外,但对朝政的控制却一直没落下。 九月,曹操为了在外征战便于封赏,让天子赐给自己“承制封拜诸侯守相”的权力。简单来说,曹操之前如果要给别人封官(汉官)加爵是需要天子审批的手续的。但此事后,曹操如果承诺给别人封官加爵,不用再向天子报备,只需“通知”天子即可。
曹操获得此项权力后,受到了朝内外汉官的不满。天子为平息汉官,特意下诏解释。
十月,曹操对“封爵过剩”提出控制要求。设置了新型爵位制度,除了更改爵位名称之外,还改变了部分爵位的食邑问题。其中新爵位名“名号侯”至“五大夫”这些爵位,都只有头衔没有任何实际食邑。
原本曹操只是为了减少爵位带来的高开支,谁成想,曹操此举成为中国官阶制度的重要节点。裴松之在注解中表示,他所处时期的虚封概念,就是从曹操爵位改革开始的。
曹操的60岁,如果要设置几个标签的话,以下四个短语比较合适。
“立”皇后、讨羌氐、平张鲁、改制度。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