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派遣七万大军,南北两路进军,为何被准噶尔打得损兵折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26
导读

经过排兵布阵,军粮运输,雍正认为准备好了,可以找准噶尔摊牌了,就在雍正七年二月发布圣旨,对准噶尔一通乱骂,说噶尔丹策零如何忘恩负义,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出兵讨伐是为了完成康熙未竟的事业,如不将其彻底平定,…

西北的准噶尔部,自崛起之后,一直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康熙在位时,曾三次御驾亲征,虽打败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但没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噶尔丹被平定后,准噶尔部的权力由策旺阿拉布坦掌握。策旺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子,但其野心丝毫不亚于噶尔丹,他无视清廷的警告,多次制造边境争端,祸乱西域,于是便有了康熙晚年派遣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之事。但康熙采取的是防御性策略,结果就是胤禵只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威胁没有解除。

雍正刚继位时,对外的重点是处理与罗卜藏丹津的矛盾,对准噶尔问题也暂时放到一边,还将防守准噶尔的军队撤回内地。策旺阿拉坦也表示出诚意,派遣使者进京谈和,形势有所缓和。

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兵败后,逃往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将其接纳,这就使西北问题复杂化了。雍正既担心罗卜藏丹津东山再起,又担心准噶尔利用罗卜藏丹津再次反叛并趁机入侵西藏,更担心他们联合沙俄扰乱西北。

雍正派遣使者索取罗卜藏丹津,策旺阿拉布坦拒不交出。因为这件事,清朝与准噶尔关系再次恶化,双方继续对峙。

随着内部的稳定,国库逐渐充盈,胤禵、胤禩等对手也被清理,雍正有机会腾出手来,专注解决准噶尔问题。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继位,向雍正申请入藏为其父“设供”。雍正非常担心噶尔丹策零有不法举动,因而将其拒绝,双方的矛盾也公开化。

经过两年的储精养锐,雍正任命傅尔丹为靖便大将军,率兵三万两千出师北路,进攻阿尔泰;任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兵三万六千人出西路,进军巴里坤。两路大军,于雍正五年五月启程,拉开了雍正征讨准噶尔的序幕。

西北用兵,比拼的不仅是战场胜负,对后勤也是一个巨大考验。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机动性比较高,战争消耗比较小,甚至可以以战养战。

对农耕文明而言,后勤的成本远高于游牧文明,司马迁曾记载,汉武帝运三十石粮食去西域,只有一石可以当作前线士兵的粮饷,因为来回时间长,大多都被运输人员消耗。雍正朝的军粮运输问题,也好不到哪儿。

在宣战前,雍正还只能“低调”地运送,他命令田文镜准备三千匹骆驼和骡子,交给岳钟琪。但是,用骆驼、骡马运送粮草,又容易被对方机动性更高的准噶尔截取。岳钟琪就提议用车战,即建造长五尺、宽二尺的战车,一个人推送,四个人护送,行军时车上装满补给,驻防时用车作为军营屏障。雍正采纳其建议,对此表示满意。

经过排兵布阵,军粮运输,雍正认为准备好了,可以找准噶尔摊牌了,就在雍正七年二月发布圣旨,对准噶尔一通乱骂,说噶尔丹策零如何忘恩负义,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出兵讨伐是为了完成康熙未竟的事业,如不将其彻底平定,将来危害甚大。

这时,叛逃的罗卜藏丹津想谋害噶尔丹策零,但最终失败被抓。噶尔丹策零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利用这件事拖延时间,派遣使者去京城,告诉雍正,已将罗卜藏丹津抓获,愿意献给大清,希望朝廷不要出兵。

岳钟琪对噶尔丹策零的诚意表示怀疑,但雍正却认为事情可信,就下令先不要进军。准噶尔乘机出兵两万,进攻科舍图的清军,夺走牲畜无数,清军主帅查廪仓皇出逃。

此战,清军损失惨重。参赞大臣纪成斌准备处决查廪,幸亏被及时赶到的岳钟琪救下。但查廪恩将仇报,反咬一口,上密折弹劾岳钟琪。

科舍图遇袭,雍正开始不信任西路军,甚至怀疑岳钟琪。雍正九年三月,任命都统伊里布为副将军,开始监视岳钟琪;五月,再派石云倬前往西路军,进一步牵制岳钟琪;后又派查郎阿取代岳钟琪川陕总督的位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前线主帅被雍正处处掣肘,将领频繁更换时,必然会出现军心不稳,进一步削弱战斗力。

噶尔丹策零得知西路军缺乏牲畜,后勤保障出问题,一时半会难以主动出击,于是,他仅留少部分兵马牵制西路军,亲率三万兵马,进攻北路军。

北路军统帅傅尔丹听信噶尔丹策零散布的假情报,以为准噶尔内部分裂,来的只有一千多老弱病残,仓促应战且孤军深入,结果被准噶尔“包了饺子”,丢盔弃甲而逃。

这时,军机处的弊端暴露无遗,将领没有相机行事之权,更不能随意出兵。岳钟琪请求进攻乌鲁木齐,以分散敌人势力。雍正批准后,岳钟琪从巴里坤出发,兵分三路进攻乌鲁木齐,还好大获全胜,稍微扭转战局。

雍正十年二月,准噶尔进攻哈密。当时的岳钟琪驻守巴里坤,得知消息后马上下令出击,并命石云倬切断敌军后路。石云倬对岳钟琪的命令不以为然,进展缓慢,等他到达时,被击退的准噶尔军早已逃脱。

北部战线这边,喀尔喀蒙古亲王会同顺承郡王锡保夹攻敌人,准噶尔大败,但北路军新任统帅马尔塞却不配合出战,导致噶尔丹策零逃脱。

雍正十二年,准噶尔已无力再战,遣使求和。朝廷劳师糜资,收效不大,雍正只好同意议和。

秋媚说:这场战争,看似平局,从损失上来看,清廷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雍正,他不明敌情,结果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他成立的军机处,虽然起到皇帝集权的作用,但如同一顶将领头上的“紧箍咒”,排兵布阵都需要皇帝同意,前线将领的自主权也因此而丧失。此外,雍正本人对前线将领的不信任,安排岳钟琪却又让人制衡他,导致战争效率低下,难以及时把握战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