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什么历伟大的思想家往往很孤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98
导读

苏格拉底自认为是雅典人的“牛虻”,他的苦恼和孤独不是来自物质生活(苏格拉底一生贫困),而是他的思想不被周围人理解和接受。 提起尼采,很多人认为他是精神病,是疯子;因为他的思想很另类——激烈、尖锐,是…

历史证明,伟大的思想家往往是孤独的,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比如古代思想家孔子。

孔子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思想家。

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他精通周礼,熟悉古代礼制,是一位大学者。

孔子又是一位思想家。他在先秦时期第一次提出“仁爱”思想。

这是一种新思想,孔子以前没有人明确提出过。

但孔子在当时又是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因为他的“仁政”理论很少有君主感兴趣。所以尽管孔子周游列国,费尽唇舌,但始终没被统治者采纳。从这个意义说,孔子的思想不合时宜是个孤独的思想者。

当然,孔子去世后,他的“仁政”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尤其从汉代后,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至唐代已被封为圣人。这是封建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尊奉,此是后话。

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庄子。

庄子的思想很深刻,见解独到,直至魏晋以前,庄子基本上默默无闻。魏晋南北朝以后,庄子才成为文化名人。

和庄子相比,老子成名较早,在西汉初期,老子的思想已经被统治者接受,即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

庄子的思想为何成名较晚?其中的原因还是和古代封建文化有关。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里面,庄子是最看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家。

你看庄子留下的那些寓言故事,始终向人们传达一种人生哲理——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不要被别人利用,不要成为别人的工具。

所以庄子对楚国宰相一职嗤之以鼻,他知道,即使在楚国做官,也是替君主服务,要看别人眼色行事,仰别人鼻息。这种事庄子不屑为之。

庄子一生未入官场,也没有发财;他努力追求一种逍遥独立、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伟大就在于,他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不受统治者喜欢,却成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一旦仕途不如意,就可以归隐田园,过一种陶渊明式的逍遥生活。

中国现代也有一位孤独的思想家,他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既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家当中,鲁迅的思想是最深刻的,也是影响最大的。

鲁迅在《呐喊》《彷徨》“序言”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处境。

他说,他经常处于苦闷中,感觉到前途茫然,周围是冲不破的厚障壁。为此,他很痛苦和孤独。这是《彷徨》一书名字的由来。

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封建文化,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人都是封建文化的牺牲品。

但鲁迅生活的时代,民智未开,普通百姓的思想依然很封建和落后,这是鲁迅深感苦闷和孤独的原因所在。

西方历史上也有许多孤独的思想家,比如苏格拉底。

现代大学者钱钟书在《论快乐》一文中有一段有名的话:宁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快乐的猪。

钱钟书的散文以讽刺、幽默著称,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嘲讽那些只知吃喝享乐,而没有思想的人。

钱钟书以苏格拉底为例,说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曾经生活的很苦闷、很孤独。

苏格拉底自认为是雅典人的“牛虻”,他的苦恼和孤独不是来自物质生活(苏格拉底一生贫困),而是他的思想不被周围人理解和接受。

所以苏格拉底经常在大街上、广场上、神庙旁和周围人聊天,谈论友谊、正义、真理、真善美等哲学问题。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苏格拉底的谈论不感兴趣,甚至很反感。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的谈论蛊惑人心,败坏青年人的灵魂,或者否认神灵,应当禁止或回避。

苏格拉底后来被一位青年人告发,经过雅典平民法庭的审判,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殉道者,也是一位孤独的圣人。

西方哲学界还有一位思想家和苏格拉底的处境有些相似,他就是尼采。

提起尼采,很多人认为他是精神病,是疯子;因为他的思想很另类——激烈、尖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关于这一点,尼采本人毫不避讳。他说,他的思想与众不同,不属于他的时代,而属于后人。

尼采生前默默无闻,终生未娶,几乎没有朋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孤独者。尼采去世时,只有他的妹妹料理他的后事。

尼采思想在他去世后近半个世纪终于大放异彩,尼采哲学成为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灵魂,如反本质主义、反偶像崇拜、追求异质性,等等。

当然苏格拉底和尼采的思想属于两种相反类型:苏格拉底崇尚理性,尼采崇拜非理性。但有一点他们两人很相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两人的思想不被人们理解,他们都是时代的孤独者。

总的来看,很多思想家之所以是孤独者,主要由于两种原因:

一,他们的思想很深刻,很超前,已经超出时代理解的范围,所以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如尼采、鲁迅。二,他们的思想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主流,所以被人排斥和拒绝,如曾经的孔子、庄子。

来源:博文书苑若愚谈白(百家号)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