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 新世相的第1140篇文章 -
我想跟你们聊聊我今年最大的一个哭点,也可能是你们的哭点。
是电影《82 年生的金智英》其中一个片段。
这个故事很受欢迎——
昨天,豆瓣公布它的同名小说是2019 年最受关注的书目。
它很有争议——
这部电影刚上映时,韩国打分网站上,女性给的平均分是 9.46,男性的为 1.76。
最重要的,它很好哭,可能和很多人有关——
故事里,金智英生完孩子后病了,也抑郁了。
她会忽然变成某一个角色:因为生二胎去世的学姐,自己的妈妈,外婆。
那个让我无意识流泪的片段是——
妈妈赶来给想出去工作的金智英照顾小孩。
金智英忽然变成自己外婆,给妈妈道歉:
“当年你正值青春年华,
却为了照料哥哥们,
在清溪川踩缝纫机,
脸变得消瘦,
每当你按时拿工资回来,
妈都心如刀割。
你手被缝纫机弄成那样回来,
妈别提有多心痛了。
当时都没能好好抱抱你,
也没能说句感谢。
美淑啊,对不起。”
金智英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做选择时,理解了同样身为女性的妈妈,曾经做出的妥协。
她开始心疼、理解一直以来妈妈心里的憋屈。
我曾看到公众号成长合作社作者小乐写的一篇论文,名字是《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妈妈的憋屈无人可说》。
故事里的妈妈和女儿,终于因为女性共同的不公和困境,相互理解了。
我就是看到这里哭了。
其实一直以来,我不喜欢和母亲相关的温情故事。
我妈没怎么照顾过我——
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长到 7 岁时去妈妈家,她邻居才知道她还有个女儿。
我对她也没什么感情——
我见不得任何人哭,包括我自己。有次我妈和我弟吵架,打电话跟我哭诉,我说你平复好情绪再跟我说话,就挂了电话。
到现在为止,我和妈妈还是没什么很深的感情,但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开始理解和心疼她了。
事实上我早开始这么做了,只是自己都没意识到。
去年她更年期了,身体开始不舒服,我买一堆药寄回了家,过段时间就打电话问她心情咋样。
除了我,我们家没有人能帮她。
同为女性,我开始照顾和体谅我妈。
这最初的理解,是因为面对了同样的困境,受到了共同的委屈。
当时金智英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
她是个家庭主妇,每天照顾孩子,很辛苦了。
但走在街上,会被上班族叫“妈虫”。觉得她只是每天用老公的钱,到处闲逛。
老公为了安慰金智英,让她休息一下,照顾照顾孩子。可照顾孩子算什么休息。
没人理解她的心酸和委屈。
那段时间金智英从产后抑郁,延伸到育儿抑郁。
按她自己的话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为了让情况变得好一点,她打定主意要出去工作。
丈夫是支持她的,说向公司请育儿假。
结果被同事拦住了。说请过育儿假的男同事,要不被炒,要不就没升职过……
也被自己妈妈拦住了。他妈妈打电话给金智英:“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你们怎么这么冲动。”
社会、家人都需要她做出妥协。
金智英的妈妈打算来帮她带孩子。
她看着赶来的妈妈,忽然理解了妈妈曾经的困境——
也是为了家人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
金智英读小学时,她妈妈曾看着她日记本上老师的批注说:“我本来也想当老师的。”
“那你为什么没当老师?”
“因为要赚钱供两个哥哥读书啊。”
“那现在当老师不就行了?”
“现在要赚钱供你们读书啊。”
她们面对同样的困境,懂得了女性的付出、牺牲、遗憾。
然后金智英对妈妈说:
“智英她就算辛苦,也会自己看着办的。”
潜台词是,妈妈你别再为家人牺牲了,去做你的工作吧。
这时她们是母女,也是理解彼此的姐妹。
有个读者跟我说,自己当妈后跟一个项目,通宵加班做表格的同时,还要给宝宝的奶瓶消毒。
突然就想起当年每天 6 点起床给她蒸馒头热牛奶,同时半夜起来对着电脑写文件的妈妈。
她忽然理解了那个累到崩溃大哭的年轻妈妈。
“妈妈的人生,在某一刻,跟我重合了。”
没体会到我妈妈的困境前,我一开始总不能理解她的委屈。
对她的一个抱怨还来自于,她总跟我说这样的话:
“以后给你照顾孩子,你每个月要给我钱才行。”
要和我算得很清。
写这个稿子时我和其他的读者聊,发现她们妈妈也说过这样的话——
有个读者前几天给妈妈打电话:“过年回家又能吃好吃的了,妈妈有没有信心把我喂胖呀!”
她妈妈说:“过年想在学校值班,可以干自己的事,看看书,做做运动,不想回家做饭伺候人了。”
有很多这样的小事让我心里不舒服——
你是我妈妈呀,你应该心甘情愿照顾我,陪我,帮我呀。
妈妈的愤怒我不懂。
我的委屈她也不顾及。
直到发现了“不一样的妈妈”——
有个读者说:“有一年和妈妈去敦煌,看得我眼泪都要下来了。
那个天天念叨多穿点、想吃什么、今天什么菜便宜的妈妈,拿出自己一直写写画画的笔记本,那里面记着敦煌几点风景最好,光线最适合拍照。
她像是真的做回了自己。”
然后我回忆自己的妈妈,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都是碎片。
印象里,她和我奶奶脸上表情最生动时,是讲自己在学校学得有多好。
“我小学时英语特好,初中三年一直是英语课代表。”
这件事我妈跟我重复过无数遍,每讲一次都是眉飞色舞。
我前段时间跟她说工作挺累的,去哪哪出差了,她说:真好啊,可以去那么多地方。
她就是在单纯的表达羡慕——
一个失去机会的女性,在羡慕另一个还有机会的女性。
这是我以前没注意到的。
然后你再回头看,把她看成一个女性,而不是一个妈妈。
会发现她曾经意气风发。
“原来妈妈是一个这样的人,想成为这样的人。”
读者 @老柴的妈妈,年轻时玩天涯论坛,被邀请参加小说大赛,写自己做梦穿越了。
现在妈妈没动过笔了,也不爱打字,每天在单位看电视剧,回家做饭,睡觉。偶尔遗憾也只说:要是当年去外面看看就好了。
读者 @心系家国大事的妈妈,18 岁加入新疆喀什的一个模特队,白天在传呼台上班,晚上走秀俩小时。
几年前,她爸妈彻底分开了 ,爸爸新女朋友比她大 6 岁。当时她接到妈妈的电话: “宝贝儿,妈妈只剩你了,别离开我。”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女人,梦想没来得及实现,现在就已经开始老去了。
我一直不谅解我妈,因为这次的发现才注意到——
过去妈妈在庇佑我们,到现在妈妈老了,依然在支持我们,让我们免于走她们的老路。
有个读者的经历和金智英一样,她当了一年全职妈妈 想有点儿自己的事做,打算先去考个研找工作。
老公劝她在家带孩子,说:“往下再养三代人都不成问题,你自己干嘛想不开,放着轻松日子不过。”
公婆说:考学了就业了能挣几个钱呀?
等他们都走了,她妈妈让她平静复习,说:
“我付出我所能付出的一切,是为了让你能经历自己的人生,不用再成全别人的。”
最后她考上了。当时她妈妈转头对怀里的小孩说:
妈妈真棒啊。
也是因为这些,女儿们不愿意妈妈曾经的放弃、受过的委屈,悄无声息的。
想帮妈妈走出去。
有个读者说自己妈妈 20 岁时,在深圳做会计,都准备升主管了。爸爸让她回家照顾孩子,还说“我养你”。
现在,她妈妈一个 45 岁的人,每天戴着老花镜看书做笔记,想去做月嫂,想出去工作。爸爸还是想拦。
她对妈妈说: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我和弟弟长大了, 我们可以帮你走出去。
——于是 陪妈妈考月嫂证;
——号召身边所有人用妈妈;
现在妈妈事业越来越好了,出去和朋友玩也是说:
“雇主对我很满意。” “今天那个客户还要给我新的客户呢!”
“这么多年我终于看到妈妈眼里有光的了。”
身为女儿,我们听了好多年:
“女儿别怕,有妈妈在。”
现在女儿们也想说:
“妈妈别太委屈,女儿来了。”
今晚的文章
给自己的妈妈
给现在的妈妈
给未来的妈妈
一条找到自己的路
一条永不失去自己的路
妈妈别怂
女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