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琳
编辑|如今
自国家电影专资办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上周票房约10.5亿,观影人次2800多万,今年岁末的贺岁档终于掀起观影热潮。
自11月底贺岁档开始以来,电影市场中有《两只老虎》《南方车站的聚会》《吹哨人》《天·火》《我为你牺牲》《被光抓走的人》《误杀》《叶问4:完结篇》(以下简称《叶问4》)《只有芸知道》《半个喜剧》等不同题材类型的国产影片上映,以及《勇敢者游戏2》《冰雪奇缘2》《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利刃出鞘》《小羊肖恩2》等进口片公映。元旦档之前还有《特警队》《解放·终极营救》《宠爱》等影片上映。
和往年相比,今年12月中的国产影片在题材类型上十分丰富,并且有诸多突破创新,但由于最强影片纷纷选择在了春节档,加上休闲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档期内的影片真正“出圈”的难度也很大,正应了有媒体选出的年度汉字——“南”。
不过这一贺岁档,多部影片也收获了较好的观众口碑,甚至有几部扮演了“黑马”角色,为业界留下宝贵经验和启示。而对于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信心,则是更大的收获。
贺岁档渐失“统治力”,但依旧重要
综观今年岁末贺岁档,在影片的题材类型上无疑是丰富多彩的。这是采访中几位电影从业者的共识。12月以来,电影市场中有《两只老虎》《半个喜剧》这样的传统喜剧片;有《天·火》这样的灾难片;有《误杀》《南方车站的聚会》等悬疑片,有爱情片《只有芸知道》,有科幻片《被光抓走的人》,有《叶问4》这样的武侠动作片;加之几部进口影片,这个贺岁档的节目确实十分丰富。
在资深电影产业观察者刘嘉看来,随着近些年国产电影制片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原来以喜剧为主的贺岁档不仅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延伸,形成整个12月的“泛贺岁档”概念,而且在题材类型上更趋于丰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提升,也倒逼中国电影人不断尝试和丰富作品的题材类型,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题材类型丰富的同时,业内人士同时也看到贺岁档的“统治力”有所下降,档期内投放的国产大片数量近些年有所减少。而最直观的就是档期内单片票房成绩有所下降。
2018年12月,虽然进口片《海王》在当年内取得了超18亿的票房成绩,但国产片方面,只有《无名之辈》《来电狂响》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接近3亿元。今年12月,截止到12月24日,票房最高的是《误杀》(超过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像《叶问4》《只有芸知道》等影片刚刚上映一周,但 近些年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影片大部分已经从贺岁档转战到春节档。例如在2020年春节档将有《中国女排》《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囧妈》《急先锋》《姜子牙》《熊出没7》等强片公映。
对于这样的转变,业内人士给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在中国电影票房吧创始人涂彪看来,多年前国家对于假期的调整,加之近些年二三四线城市影院的不断增多和完善,都为春节档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在当年的春节档上映,取得了超12亿的票房,那部影片也让业内看到了春节档的市场潜力。此后,便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年度大片选择在春节档而不是贺岁档上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表示,国内的贺岁档本无假期,在产业化初期,贺岁档的形成有各种原因所致。“如今中国电影产业愈加成熟,大小档期均逐步成熟,很多制片方不再视贺岁档为唯一重磅档期,这是国内市场成熟的表现。”
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贺岁档让出国内“第一大档期”已是事实。“未来贺岁档仍是重要档期,只不过‘泛贺岁档’的概念可能会淡化,回归到多年前以圣诞节前后为档期核心,功能上还是以贺岁为主。”周星说。
喜剧片在贺岁档的“主场优势”不在
“贺岁喜剧,贺岁喜剧”,这“贺岁”和“喜剧”原本就不分家,在贺岁档看一部喜剧片至今是很多国内电影观众的习惯。
不过, 近两年喜剧片在贺岁档的“主场优势”开始减弱。葛优主要的喜剧片《两只老虎》11月底上映,宣传上依旧打着贺岁喜剧的概念;另外近些年的喜剧片“新贵”开心麻花也携新作《半个喜剧》入驻贺岁档。前者目前票房超过2亿,后者预计最终票房1亿多元。
ACE影城负责人刘晖表示,过去喜剧片是市场中最容易出“爆款”的类型片,尤其是在年末的贺岁档,全家人一起去影院看一部贺岁喜剧是影院的一大宣传点。不过,近一两年,喜剧片在贺岁档的热度有所下降。
她认为,喜剧片过去在特定档期特别火热,也侧面反映了市场中的影片不够丰富,产业不够成熟。 如今,喜剧已恢复到“正常”热度,想拿高票房,主要还是看制作水平是否到位、能否触到观众“笑点”。
刘晖告诉记者,《两只老虎》虽然有葛优、乔杉等优秀演员主演,但故事本身并没有跟上时代,没有反映出当下观众的“痛点”,因此就很难引发观影热潮。
涂彪则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喜剧片这两年的市场表现:“近两年全球经济普遍有下行的压力,所以相比前些年,目前的国内观众更倾向于选择正能量足、故事励志,给人以信心和斗志的影片。” 涂彪认为,电影作为“精神食粮”,也要求制片方对于社会情绪有预判能力,这样才能够“借势”。
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
任何产业想要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创新自然是重要的驱动力,电影也不例外。12月上映影片中,《被光抓走的人》和《吹哨人》在类型题材上的创新业内人士有目共睹。前者在科幻的外衣下,讲述了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的故事。后者则是国内首次涉及“吹哨人”制度的电影。
对于创新,接受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都给予支持。周星认为,从艺术上看,《被光抓走的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影片利用一道具有神秘色彩的光,讲出了当下人的情感困境。“《被光抓走的人》开头让观众以为是科幻片,但影片真正想讲的是情感和关系的复杂性。其中涉及到了家庭成员内部的情感关系,以及朋友、社会中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影片从科幻出发,实际上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周星看来,《被光抓走的人》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到12月23日,《被光抓走的人》的票房收入约7000万。 周星坦言,该片在市场中的热度不高,但创新必然会有更大风险,创新也不能以票房成功为最大目标。
涂彪则认为,如果从艺术角度看,《被光抓走的人》是创作者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从商品的角度看,类型化模糊是该片票房不够理想的直接原因。“影片表面上看是科幻片,但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剧情片,这种类型化的模糊导致受众定位的不清晰,也让许多抱着看科幻片心态的观众不买账。”
对于另一部电影《吹哨人》,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影片在题材上是一次新的尝试,但“吹哨人”毕竟离国内观众太远,导致影片有些“不接地气”,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引起观众的共鸣。此外, 对于新题材的影片,业内人士认为加强营销同样关键,至少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影片涉及的内容是什么。以《吹哨人》为例,影片上映之后,很多观众连“吹哨人”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还有人认为《吹哨人》是一部讲述裁判的故事片。
本土化改编关键是注入中国情感
12月已上映的影片中,有一部影片的市场表现让几位业内都感到意外,那就是12天票房超6亿的悬疑片《误杀》。
《误杀》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讲述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 业内人士认为,影片的市场成功除了其具有较强的商业元素外,最主要的是本土化的改编。
《误杀》第一编剧杨薇薇告诉记者,对于《误杀瞒天记》这样一部成熟的悬疑片,情节上的改编空间并不大,而重点在于情感上。
周星同样认为,《误杀》里李维杰一家人之中的父女情感、母女情感、夫妻关系以及李维杰身为男人对于家庭的责任非常中国化。“虽然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国外,但就家庭内部而言,李维杰一家人的情感和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的情感无异,因此很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周星说。
涂彪进一步说,《误杀》中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小人物,虽然他的做法触及了法律,但牺牲自己来保护家人的动因具有普世价值。而小人物面对压力时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解决问题,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
此外, 《误杀》的类型化清晰,用商业片的手段来讲述这样一个能够引起普遍观众共情的故事,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近些年国内翻拍、改编的各类电影不在少数,想要赢得国内观众,需要把原有故事注入更多的中国情感。
好品质助力小众题材撬动市场
12月中,刁亦男执导的悬疑片《南方车站的聚会》目前票房突破2亿(仍在上映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片算得上“黑马”,因为《南方车站的聚会》当中的悬疑元素、文艺范儿并不是针对普通观众,但从《白日焰火》到《南方车站的聚会》,刁亦男的这两部作品票房分别超过1亿元和2亿元。
刘嘉和周星认为,《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市场成功首先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涂彪认为,影片的题材类型虽然小众,但胡歌、桂纶镁等明星的号召力亦是关键。而影片的创作手法也很类型化。“虽然是一部作者电影,但商业化、类型化非常明显。”
周星还表示,《南方车站的聚会》中胡歌所饰演的角色虽然是个犯罪嫌疑人,但却表现出了他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人物更加立体、故事更加多元,情感也更加复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多元化的作品,小众题材也有可能取得高票房,关键还是看创作者如何刻画人物和讲好故事。
功夫武侠片也要有当代性
《叶问》系列的完结篇《叶问4》正在全国热映,首周票房3.3亿。该系列的第一部《叶问》上映时还是2008年,四部影片跨度达到11年之久。这其中,市场中的热门题材和类型轮流坐庄,该系列也经历了武侠动作片在国内市场的沉浮。
回顾该系列,业内人士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除了动作戏外,周星认为,真正让该系列赢得市场的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甄子丹版的叶问除去咏春拳了得以外,更重要是塑造了一个‘普通人叶问’。影片中,叶问在比武场之外的一举一动,对于朋友、妻子的情感非常生动,下了比武场,叶问就像普通的邻居一样。”周星表示,正是这个像极了普通人的叶问,让《叶问》系列更加贴近观众。
刘嘉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武侠动作片要想重现辉煌,如何让人物和当代生活找到切合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接地气,故事才能够着地。
涂彪也提出了《叶问》系列的不足。从第一部到如今,《叶问》系列故事的内核始终是去除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如今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当下中国人的心态早已不是这样。观众要看的是中国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涂彪认为,相比之下,《红海行动》《战狼》系列,更符合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