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极端了点儿,但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影视剧中,郓哥与武大郎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原著中,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西门庆,是郓哥的老主顾,没有感情也算是熟人了。
从武大郎这面来说,娶了潘金莲这么个老婆,不管是在阳谷县也好,还是在清河县也好,都免不了受人骚扰。但是,再受人骚扰,再不配的婚姻,也不足以构成死罪——尤其是武大郎自己,完全是无辜的。
从西门庆与潘金莲来说,男欢女爱,红杏出墙,虽然有违道德,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解决之道也很简单,离婚的离婚,改嫁的改嫁,再娶的再娶。即使武松这样勇武之人,如果能够和平解决、给武大郎适当的补偿,他也不是非杀人不可的。武松早就看着潘金莲不是好人了。他又不是李逵,以杀人为乐。
能够和平解决的事情,为什么发展成血腥的场面?根结在两个不显眼的小人物身上。一个是王婆。偷情是她勾搭的,毒死武大郎以绝后患,也是她出的主意。可以说,她比西门庆与潘金莲更狠毒。
另一个,就是郓哥了。
郓哥早就知道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事情,但他一开始并没有告诉武大郎,而是上王婆家找西门庆,以推销水果为名,实际是敲诈、索要封口费。他对王婆有句话说得好:“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甚麽不理会得!”就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王婆本来靠奸情谋利,当然不肯分润,反而打了郓哥。郓哥于是转头去找武大郎,敲诈酒食银钱之余,出了捉奸的主意——他根本没想过西门庆会还手,更不考虑动起手来,武大郎怎么敌得过西门庆!
问题是武大郎说:“那婆娘每日去王婆家里做衣裳,归来时,便脸红,我自也有些疑忌。这话正是了”,他也早有怀疑。之所以没有声张,一来是没有实凿的证据,二来是要等武松回来——武松离家之时,叮嘱哥哥:“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武大郎是满口答应了的:“我兄弟见得是,我都依你说。”
武松的叮嘱,也算是周到;武大郎听兄弟的话,也算是安分。怎奈郓哥这几句话:“这几时不见你,怎麽吃得肥了?”“我前日要籴些麦稃,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你说没麦稃,怎地栈得肥耷耷地,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含讥带讽,连嘲带骂,大概是个人都忍受不了的。
武大郎被他激将不过,只好跟他上阵捉奸。结果是郓哥“见不是话头,撇了王婆撒开”,腿长先跑远了。只有武大郎被当场打成重伤,为接下来的死亡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