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中,女孩子都喜欢布娃娃、粉色系的物品,对化妆也比较偏爱,经常会偷偷拿妈妈的化妆品在脸上乱涂乱画,而男孩子大都喜欢汽车、恐龙模型,行为上也比较大胆,喜欢冒险。
但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明明是男生,却喜欢玩小女孩儿玩的玩具,就连行为举止也偏向女性化,这样的现象是否正常呢?
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发展需要过程,会出现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其实很正常!
宝宝3岁会开始对性别产生意识,但大多数宝宝对于性别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比方说男孩子只知道自己是男性,妈妈是女性,而对于不同性别的特征并不够了解,所以宝宝一开始根本没办法区分男性和女性,以至于遇到一些具有性别特点的情况,会不自觉往相应性别上靠,比方说一个女孩儿留短发,那在孩子眼中她就会被当作是个男孩子,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中,只有男孩子才剪短头发。
当宝宝再长大些,对性别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后,孩子就能通过不同的特性来区分男女了,比如说男女两种性别在身体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行为特点也存在差异,孩子可以通过行为特点或其他方面的特性对一个人的性别进行判断。
等到孩子5岁以后,固有的性别认知就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不同性别,行为方面也会遵循性别特征做出相应的行为。
孩子出现不符合性别的行为,是因为他还没能正确区分性别的不同,只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孩子的行为就能得到纠正。
那当男孩儿喜欢女孩儿的玩具,行为举止更接近女孩儿时,该如何引导呢?
1、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培养多元化的情感经历
孩子喜欢什么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环境去影响孩子的性别观。比如男孩子喜欢玩洋娃娃,家长们可以在孩子玩娃娃的基础上给他提供适合男孩子玩的玩具,比如汽车模型、乐高、恐龙玩偶等。
孩子的可选项目越多,情感方面受到的影响就会越丰富,这样男孩子不仅会具备照顾洋娃娃时的细心,也会有玩汽车、乐高时的自信,情感方面更加丰富的体验,会让孩子在对待不同性别时表现得更加平等。
2、包容并接纳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符合性别举动时,家长不要忙着反对,或用“你这样根本不像个男孩儿!”这样的语言去刺激孩子,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排斥家长,甚至会对性别产生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在孩子长大后对待不同性别时会成为一种障碍。
家长们对待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懂得接纳和包容孩子的不同之处,然后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多方位的影响,这样孩子才能通过多方面了解到,做人做事不能被性别限制住,孩子积极的态度也会促使其成为一个他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3、面对孩子不符合性别的行为,不要过分强调男女
比如说孩子喜欢玩娃娃,家长们这时候不能说“女孩子才玩娃娃,你个小男孩儿玩什么娃娃啊!”,应该说“男孩子对玩具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女孩子也是,孩子们都喜欢玩他们中意的玩具。”用一种包容的方式应对孩子的行为,切不可对男女过分强调,减少孩子对性别之间的困扰,有时候对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更加有利。
可见男孩子喜欢女孩子的东西,行为不符合男孩子的个性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的举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即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性别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