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杨兆林经方临证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
河南医易同源
中医药研究院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接下来的天气愈发寒冷,跟着笔者一起来保护“耳朵”吧!
北方习俗的由来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进入冬季如何“吃”
药食养生
少食,远离寒凉食物
在机体没有上火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吃些温性食物来滋养脏腑,也可多吃核桃、芋头、枸杞等补益肝肾。应注意少食或远离寒凉食物,且不宜吃得太油腻,可以进食一些补而不腻的食物,如猪蹄、动物的筋腱、去油的排骨等。同时冬季室内干燥,久居室内多有口唇干裂之症,可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补充机体流失的水分。
中药养生
冬天进补,春天打虎 ————————————————
进入寒冷时节,可用经方治疗或调理。经方源于仲景《伤寒论》,辨证加减,“一人一方”,配伍严谨,安全疗效好,用于治疗或调理慢性疾病。尤其适用于慢性病病情稳定者、病后体弱或气血不足的人群、亚健康人群。
起居养生
注意保暖
冬至时节起居应注意防寒保暖,衣裤不仅要保暖效果好,还应柔软宽松,以利于全身血液的通畅。
可以通过常搓手刺激劳宫、鱼际、合谷等重要穴位,以使气血通达,增强体质,搓手时间可长可短,贵在每天坚持。
中医认为“冬季与肾脏相应”、“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看完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啊!想学习深入学习中医经方知识,快来加入医易同源经方临证师承系列,系统学习吧!主讲杨兆林院长风趣幽默,将复杂深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细讲解,零基础学员也能即学即用!
12月28-29日更有《医易同源杨兆林院长经方临证师承年会》,现场杨兆林院长与多位名专家共同传授中医药的魅力!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吧!
▍声明: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参加医易同源经方临证师承系列,跟着杨兆林专家团队共同探讨学习与探讨,汇集优秀病例,让更多的人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