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没有出现康熙那样的九子夺嫡,皆因朱元璋早早就确定了要建文帝继承大统,并且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封建文帝为皇太孙,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呆着,没有命令不准随便进京。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们都叫了过来,当面告诉他们,你们都别争了,以后他就是皇帝。虽然私下里,建文帝见了叔叔们,还得行叔侄礼,但是这是家礼,是晚辈和长辈的关系。如果到了外面,见了东宫太孙,这些叔叔王们,得向太孙行礼,建文帝就是皇储,朱元璋早早地确定了建文帝和各地藩王的尊卑关系,如果有哪个王胆敢有夺嫡之心,不用说,肯定会天下共讨之。
在建文帝成为太孙以后,朱元璋着意培养,亲自教导他怎么做皇帝。《明史》上说:“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皇太孙已经可以批阅奏章了,什么意思?这些奏章都要打回去的,打回去的时候,都要有御批或者盖印的,当然都是用皇太孙的名号。朱元璋此举意在告诉天下臣子和各地藩王,皇帝由建文帝来继承,已经板上钉钉了,各地藩王绝无理由再去争夺了。如果有敢争夺的,那岂不是自作聪明,成为叛臣贼子了。
此外,朱元璋在死前已经为建文帝削藩做准备了,他在晚年不断地调动一些藩王的封地,目的就是防止各种王在当地势力过于强大。而且朱元璋死前留下遗诏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意思是不让藩王随便进京,从而各地藩王无法在京城活动,以使刚继位的建文帝稳定局面。
建文帝在继位之初,接连削了四个藩王,并把朱棣的嫡子弄到南京城作人质。从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死前的安排是很妥当的,建文帝不费吹灰之力,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地削藩了。只是到了燕王朱棣那里遇上了问题。
而燕王朱棣的问题在于他还有兵权,其他的藩王已经没有兵权了。之所以燕王有兵权,是因为朱元璋死前,朝鲜老是挑事,有大臣建议对朝鲜用兵,只是朱元璋病了,所以搁置了下来,但是兵马已经准备齐当了,还有要防备北方蒙古用兵。据《明史》记载:夏四月庚辰,廷臣以朝鲜屡生衅隙请讨,不许。戊午,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
因此燕王朱棣才有的兵权,所以建文帝削藩削到燕王那里出了问题。而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着靖难的,皆因为建文帝削藩的操作太急切了,刚登基第一年就要急着把所有藩王都削掉,甚至有一个王还自焚而亡,燕王儿子还在建文帝手里,这时候燕王能不铤而走险吗?
在此之前,各藩王应该都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的。
至于康熙帝所面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他两次废过太子,给其他王子以可乘之机,死前又没有明确一个继承人,所以才演化成九子夺嫡的惨烈局面。
而且康熙帝的皇子们有一点还跟朱元璋的皇子们不同,朱家的皇子都封了王,分驻各自的封地,跟朝中大臣来往不频繁,而康熙的皇子们不但生下来就一直住在北京城,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朝政,跟朝中重臣勾勾连连,甚至结党,这就造成他们各自已经具备了夺嫡的实力和团结了各自的支持者。
而康熙皇帝老年时已经力不从心,被朝中党争和朝廷官员的腐败折腾的够呛,更没有精力去捋清各皇子之间的斗争以及他们跟朝中派系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经过上面的对比,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没有出现康熙那样的九子夺嫡,原因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