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的曾静,在历是何许人也,竟能引起两代帝王重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7
导读

他虽自命不凡,却始终跨不过科举的门槛,屡试不中,最后只得弃学回乡,成了一名私塾教师。 仗着自己有几分才气,曾静还写了两本书寄托对天下形势的看法,一本叫《知新录》、一本叫《知几录》,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雍正王朝》中,曾静的出现,让雍正颇感意外,他没想到自己日理万机,却还被人骂得一文不值。更让雍正无奈的是,曾静的言论,还代表了许多朝廷命官的心声。所以,连案件都无人敢审,最后还是李卫帮雍正出气,雍正亲自审问。历史上的曾静,又是何许人也?

雍正年间,在岳钟琪任总督的川陕地区,出了一桩“反清复明”的大案。这个案子就是著名的“曾静案”,其案之大,大到清朝两代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大到举朝上下无人不知,其始作俑者就是曾静。此人有什么能耐,为何能掀起这场朝堂风浪?

落第学子,不甘落后

曾静,湖南郴州人,生于康熙十八年,比雍正小一岁,算得上一位普通知识分子。他的入学文章,曾被评为乡内第一卷,在案发之前还有几分文人的清高。他虽自命不凡,却始终跨不过科举的门槛,屡试不中,最后只得弃学回乡,成了一名私塾教师。

在乡下教书时,曾静被人称之为蒲潭先生,虽囊中羞涩,却不坠青云之志,心忧天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仗着自己有几分才气,曾静还写了两本书寄托对天下形势的看法,一本叫《知新录》、一本叫《知几录》,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指责雍正是桀纣之君,并历数他的十大罪状,即谋杀康熙、逼死太后、弑兄、屠弟、贪财、好色、嗜杀、酗酒、怀疑忠臣、好谀任佞。

二、反对满清统治,鼓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曾静认为,雍正虽为皇帝,但不是汉人,所以反对雍正并不违背君臣大义。

三、曾静以救世主自居,希望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曾静家境贫寒,缺田少地,当他看到贫富悬殊时发出声音:“土田尽为富室所有,富者日富,贫者日贫”。他想通过推倒清朝,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大同社会。

曾静还有个学生,叫张熙,两人经常点评朝政,传播对雍正的不利言论。于是,一个不知名的秀才,粉丝越来越多,还成了湖南当地的知名人士。

以小博大,名震朝野

在古代,大多文人士大夫讨论时政,无非就是说几句风凉话,发泄几句不满情绪而已,一般也成不了气候。可曾静却不止于此,竟真的“知行合一”。

曾静派学生张熙去西安,找川陕总督岳钟琪,向他晓以“民族大义”,要这位岳飞的后代继承祖上抗金的光荣使命,利用手中兵权,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

张熙为了凑足去西安的路费,连房子和田地也买了,大有荆轲易水寒的决心与悲壮。不料岳钟琪不为所动,不仅抓了张熙,还将曾静的策反信以及著作上交给雍正。

雍正收到信后,又牵出一连串的案件,他在给岳钟琪的密旨中写道:

“朕览逆书,惊讶坠泪。览之,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论朕也,亦未料逆情如此之大也!此等逆物,如此自首,非天而为?朕实感天祖之恩,昊天罔矣,此书一无可隐处,事情明白后,朕另有谕。”

从事实上来看,雍正确实蒙受许多不白之冤,也难怪他会哭。等到刑部一审问,曾静马上成了“软脚虾”,及时转变态度,对事实供认不讳,甚至当了“污点证人”,对相关人员一并捅出。

雍正借着“曾静案”,以顺藤摸瓜的方式,查找谣言的源头。经过多放追查,得知对雍正的不利言论,皆为八爷党羽所为。比如,巡抚赵弘恩查明真相后,向雍正汇报,胤禩的太监在发配途中:

“沿途喊冤,逢人讪谤,解送之兵役、住宿之店家共闻之。凡遇村店城市高声喝喊,自称冤屈,诉苦人众,造谣君上。”

关于“华夷之辨”的言论,雍正查出了吕留良,并对其兴师问罪。

为了给自己辩护,雍正特地就“曾静案”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结果事与愿违,还成了一部“越描越黑”的自供词。

在处理曾静的问题上,雍正一反常态,换上一副宽大温和的面具,不仅没有按律处斩,而且好生照顾。但好景不长,弘历一上台就与雍正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杀掉曾静。

秋媚说:曾静是一介文人,有文人的清高,却没有传统士大夫的风骨。雍正留他,是想以他为样板,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坦荡;弘历杀他,同样是以他为样板,让更多人引以为戒。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1994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