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医院建“研究型”病房后患者将成为“小白鼠”?真想错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34
导读

任何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都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其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因此,研究型病房是不可或缺的临床研究场所。 名为病房、却在开展研究,有市民担心…

有一种病房,开设目的不单是看病,还有科研攻关。此前,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的意见》,推动这一“特殊病房”的建设。

12月25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在北京天坛医院召开媒体沟通会,介绍北京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最新建设情况。据悉,不少市属医院已经开始发力——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等率先启动了研究型病房建设,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研究型病房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病房”。医院建起研究型病房,患者将成为“小白鼠”?针对舆论质疑,专家表示,每一项临床研究都有详细方案,有意向参与的患者也要经过严格评估,几乎不存在“误入”可能。

1

为何扩容研究型病房?

任何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都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其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因此,研究型病房是不可或缺的临床研究场所。

北京有115家三级医院,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仍有巨大潜力。不过,现有的病房规模,与北京医疗资源和医药产业发展并不匹配。

北京市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扩容的最大利好是保障研究床位。目前,各大医疗机构内部都在开展相应试验,但有限的床位,已无法满足研究需要和医药企业发展,亟待扩大规模,增强服务能力。

2

患者将成为“小白鼠”?

名为病房、却在开展研究,有市民担心,这样的病房在医院出现后,普通患者会成为受试者。专家称,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实际上,每一项临床研究都有详细方案,收治标准非常严格,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跨过这一门槛。

临床试验的方案通过审核后会对外发布,一些患者会自愿找到大夫请求入组。也有大夫在接诊过程中,碰上符合条件的患者,让他们知晓这一选择。入组前,患者的病情要经过评估,评估过程有第三方专家组的参与。

此外,患者还需签订知情同意书。经过这些严格的流程后,患者才会进入临床试验,因此几乎不存在“误入”的情况。

3

患者如何获益?

提及参与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不少市民第一反应是“小白鼠”,认为不合伦理。实际上,“研究型病房不仅是医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孕育患者新希望的诞生地。”

据介绍,每一项试验都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所找的患者都是标准治疗无效,参与新药试验,对他们而言是绝境中的希望。此外,在试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新药没有帮助,院方会安排患者出组,对患者的安全负责。而且,受试者无需承担一切治疗的费用,经济压力得到减轻。

患者陈女士今年38岁,一年前,胶质母细胞瘤复发,传统治疗方法已没有作用,入组后,她接受了8个月的新药治疗,目前病情稳定。与陈女士一墙之隔的王先生,8年前胶质瘤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原本预期寿命只有14个月,他参加了临床试验Ⅰ期、Ⅱ期,8年过去,病情稳定。

专家指出,“试验难免存在风险,但对这些患者来说,也可能有巨大获益,应该理性看待。”

来源: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