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恭亲王奕䜣可以参与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能铲除慈禧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0
导读

他曾经在咸丰十一年(1861),在咸丰帝逝世后,与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合作,联合醇亲王以及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以及军机大臣文祥等多位被排除在最高权力之外的重臣,发动了辛酉政变,铲除了咸丰皇帝生前任命的八…

恭亲王奕䜣,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是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皇帝的遗诏中封其为“和硕恭亲王”,人称“六王爷”。他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是洋务派在中央的首脑,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曾经担任过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

他曾经在咸丰十一年(1861),在咸丰帝逝世后,与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合作,联合醇亲王以及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以及军机大臣文祥等多位被排除在最高权力之外的重臣,发动了辛酉政变,铲除了咸丰皇帝生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恭亲王奕䜣从此一举触摸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议政王,统领了军机处。那么,距离最高权力如此之近的恭亲王为什么没有选择更进一步,铲除慈禧,彻底掌握清朝最高权力呢?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一方面,是奕䜣不需要这样做。首先,在辛酉政变后的不短的一段时间里,奕䜣和慈禧太后都算是合作伙伴关系。

辛酉政变以后,来自朝廷内部的内忧算是被两人联手消灭了,但在朝堂之外,由金田起义发展壮大起来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镇压。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后,清王朝与外国列强打交道也越发的频繁,需要一个主持与外国列强交往沟通的大臣。同治帝尚且年幼仅仅靠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够在朝堂上起到领导作用,能够笼络人心的人。

奕䜣曾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被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的谈判,并且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在与洋人打交道这一点上,奕䜣有着清朝大臣中少有人可以比拟的经验,而且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设立的总理衙门中被任命为总理衙门首席大臣。再加上恭亲王早年曾担任军机大臣,素有贤名,让他来领导群臣也能够服众。

而慈禧对奕䜣来说,是他权力的来源者,他的建议与其说是同治皇帝在进行定夺,不如说是两宫太后在代为决策。正是有了来自慈禧太后的支持,奕䜣所倡议的洋务运动才得以贯彻实施,使得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在洋务运动后有所提高,创造了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

在辛酉政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慈禧并不是大权独揽,还有东太后慈安与其一同垂帘听政,慈禧与奕䜣虽然在其逝世前在权力的争夺上有发生过矛盾,但奕䜣因为在权力的三角关系下,也一直没有离开过权力的中心。

而另一方面,我们则要探讨一下奕䜣夺取最高权力的可行性了,也就是奕䜣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奕䜣成为议政王以后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生权力的巅峰,但这并不是他这一生中离最高权力最近的时刻,他真正离最高权力最近的时间,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皇帝下定决心写下遗诏让皇四子继位前。奕䜣因为文武双全,是咸丰帝继位前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但道光帝最后还是因为废长立幼不合传统,以及所谓的“仁孝”选择了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而自此以后,奕䜣便注定与皇位无关了,他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一位恭亲王,因为他无法在地位上再进一步了。如果他有非分之想,那就是破坏大义,那就是大逆不道,是几乎会被举国声讨的。在古代,亲王一直都是被皇帝高度提防的对象,而亲王谋反,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唯一成功的案例也是少数,比如永乐大帝朱棣等人,而在他起兵的路上也是多次差点万劫不复,可见亲王谋反之困难。

在名义上,奕䜣已经不具有夺权的条件了,而在实力上,奕䜣也没有达到在官僚集团中说一不二的地步。一方面是因为慈禧本身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和对权力的渴望的政治家,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奕䜣的势力不断坐大,所以在彻底平定太平天国后,她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奕䜣的打压,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第二年,她就趁着蔡寿祺弹劾奕䜣的机会想要剥夺奕䜣的权力,但因为这时候还不能完全失去奕䜣的作用,以及众多大臣的请求,慈禧最终只是剥夺了奕䜣的议政王头衔。但从这一次斗争,我们可以看出慈禧权力斗争手段之老辣,以及对权力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奕䜣在洋务运动中重用汉臣,使得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的官僚逐渐崛起,势力越发的强大。这难免会引起来自满人官员们的不满,再加上奕䜣倡导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思想,对传统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冲击,这一点使得不仅是满人,汉人中也有很多守旧官员看他不顺眼,还给他取了个“鬼子六”的外号。别说支持他夺权了,有些大臣恐怕巴不得他倒霉。

所以,综上所述,恭亲王奕䜣虽然能够和两宫太后合作,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但他既没有必要铲除慈禧(慈禧在大政的方针政策上基本还是认同奕䜣的),也没那个实力和理由能够彻底铲除慈禧太后的势力,消除其影响。所以,不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恭亲王都没有扳倒慈禧太后的条件。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