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手枪,国内又被称作盒子炮、二十响、镜面匣子、快慢机等等,基本上每一部抗日剧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盒子炮不仅是一支手枪,它还有许多衍生型号,比如说加长枪管的卡宾枪版本。
对一战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当时的作战形式比较简单,先用火炮问候对方一番,接着大规模步兵冲锋,再然后短兵相接,开始惨烈的堑壕战。不过随着重机枪的应用,冲锋的步兵惨了,凶猛的火力经常将步兵成排放倒,还没开始肉搏战,攻击方就已损失大半。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德国组建了风暴突击队,专门负责快速突击、渗透,一是为了破坏英法联军的机枪阵地,二是为了在敌人防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帮助步兵冲锋。
不过风暴突击队也面临一个问题,当他们冲入堑壕之后,势必要和敌人近距离作战,栓动步枪改造成的卡宾枪虽然缩短了长度,但在空间狭小的堑壕里依然伸展不开,所以德军急于寻找一款适合风暴突击队的武器。
当时德国轻武器委员会专门举办了招标会,条件很多,要适合近距离作战,要大容量,要半自动或全自动,价格还得合理。毛瑟觉得自家的C96手枪很符合这些要求,于是将其改成了卡宾枪版本,送交轻武器委员会审查。在介绍C96卡宾枪之前,我们先来说说C96手枪。二战时期德国有三大知名手枪,鲁格P08、瓦尔特P38和毛瑟C96,前两款都是德军制式武器,唯独毛瑟C96并不受德军待见,原因是它太贵了,一支盒子炮能换两支马牌撸子,而且体积还太大,不便于携带,所以毛瑟C96在欧洲的销量很差,反倒是在亚洲开花,成为传奇武器。
作为手枪,德军嫌毛瑟C96太大,那么改造成卡宾枪总不大了吧?毛瑟兵工厂对盒子炮进行了大幅度改装,枪管从5.5寸(约183mm)延长至11英寸(约366mm),弹容量从20发上升至40发,增加胡桃木制成的固定枪托和护木,并将7.63mm弹药改成德军制式9mm帕弹,于是就有了C96卡宾枪。
拆分状态下的C96卡宾枪,枪托和握把一体,十分独特的设计。另一方面,C96卡宾枪继承了盒子炮的性能,射速40-60发/分钟,比栓动步枪快得多,弹容量大、体积小,倒是十分符合风暴突击队的要求。
然而,C96卡宾枪还是有些生不逢时,因为当时参与招标的不止毛瑟一家。差不多同一时间,鲁格也递交了P08卡宾枪(长枪管炮兵型),鲁格P08手枪本就是德军制式武器,它的大部分零件和P08卡宾枪是通用的,德军自然更倾向鲁格的产品,于是C96卡宾枪被不断搁置。
到了1918年,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冲锋枪——MP18诞生,能够连发,射速高达400发/分钟,弹容量32发,体积还贼小,C96卡宾枪更加没了市场,于是它与C96手枪一样,最终被德军淘汰。
由于没有得到军方的订单,C96卡宾枪的产量非常低,能够留存到今天的更少了,市场上偶尔出现一支,可以引发收藏家们疯狂竞争,起拍价就达到了3.45万美元(约24万人民币),落锤价更是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