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日
当毕业后的你想留在北京,而男友想回到家乡——
“我想在北京打拼几年,如果不行……”
“我知道你就是想留在北京。算了,这个话题我们不聊了。”
“我想在北京打拼几年,如果不行……”
“我知道你就是想留在北京。算了,这个话题我们不聊了。”
当你收到高考分数,与母亲商量着填报志愿:
"妈,我不想读专科的学前教育,我喜欢画画,想报XX三本院校的美术专业。”
“行,只要你想上这学校,大不了我们家卖房。”
"妈,我不想读专科的学前教育,我喜欢画画,想报XX三本院校的美术专业。”
“行,只要你想上这学校,大不了我们家卖房。”
当你和男友争吵时:
“你和其他女生吃饭竟然不告诉我。”
“我俩只是碰巧遇到了吃个饭而已。”
“好吧,就算这次是吃个饭。那你以前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就来找我加微信。你之前跟别的女生要过几次微信?”
“你和其他女生吃饭竟然不告诉我。”
“我俩只是碰巧遇到了吃个饭而已。”
“好吧,就算这次是吃个饭。那你以前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就来找我加微信。你之前跟别的女生要过几次微信?”
当小镇上,一个30岁的女性因为不愿意结婚生子与父母争吵时:
“我只是想自己一个人过日子,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你不在乎,我们还在乎自己的老脸。你要是一辈子这样,就一辈子不要回来好了,我们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我只是想自己一个人过日子,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你不在乎,我们还在乎自己的老脸。你要是一辈子这样,就一辈子不要回来好了,我们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几个瞬间,感受到如此的 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扎心的话语虽然打动不了一个毫不珍惜你,爱护你的人;而对于那些爱你,会被你说服的人,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扎得人鲜血淋漓。
心理控制:以爱之名,鲜血淋漓
你是否曾经试图操纵别人的情感 、思想以及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限制别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你又是否曾经被别人试图操纵过?也许你正经历着心理控制,却没有察觉到。
在前面的例子里面,想要留在北京的女生还来不及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就被男友打断。很多时候一旦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想法,我们就会尝试曲解或者忽略他们真实的想法,这就是 限制别人的语言表达。
想要读美术专业的18岁女生,因为母亲的话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将原本的“追寻自己的理想”看成了“我的理想伤害了妈妈,伤害了整个家”,感到内疚和自责,无奈妥协,这就是 内疚引导。
发现男友错误的女生,每次一生气就抓着之前的问题,反复纠结,并将其当作攻击对方的利器。就像前段时间《女儿的恋爱2》里面的张恒,每次与郑爽之间出现矛盾,就会说“你找你前任去”一样,这都是 个人攻击。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已经因为以前的错误受过责备,再拿出来反复说,有失公允。被说多了,会让人觉得自己糟糕透顶,一无是处,变得自卑亦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面对不愿意结婚生子,与小镇他人格格不入的女儿,颜面受损的父母选择用爱护和关心来逼迫。就像小时候我们曾经听到父母说“如果你再这么调皮,我就不喜欢你了”,又或者“如果你再闹,我就把你丢到垃圾桶里”一样,这些都是 爱意撤回,或者 有条件的爱,是一种来自爱的威胁[1]。
心理控制:伤人伤己,贯穿一生
心理控制对一个人的伤害往往贯穿一生,例如焦虑和抑郁、较弱的自主性和较差的人际关系[2]。值得注意的事,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喜欢采用心理控制方式的家庭里面,他会逐渐产生一种不良的依赖感,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归于父母的评价和认可,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归于自己的真正成长。
这样一种方式甚至会持续到孩子成年,孩子会把恋人对自己的认可、把领导对自己的认可都看成最重要的事,一旦没有得到他人认可,孩子便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当父母对孩子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孩子也会通过观察学习习得这种方式来对待他人。例如孩子可能对朋友说,“如果你不给我棒棒糖,你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或者“你都不等我,我不喜欢你了”。这样一种充满攻击的交流模式,也使儿童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冲突,难以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救人与自救——防止心理控制代际相传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心理控制。而曾经成为过心理控制受害者的我们,当然不能让自己再成为心理控制的施害者。为了防止心理控制代际相传,我们需要学习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第一次做爸妈也能运筹帷幄,对心理控制说NO!
一名真正有智慧的家长懂得如何拒绝孩子的需求,这需要家长掌握好两个尺度: 一是什么时候需要说NO;二是怎么说NO孩子才能更好理解。
什么时候需要说NO?
为人父母后,我们需要先明确孩子是否有能力来决定某件事情。举一个例子,今天天气很冷,一个8岁的孩子想要穿裙子,你说NO;那如果是一个18岁的孩子呢?又比如,16岁的孩子想要弄一个老虎的纹身,一个10岁的孩子想要看动画片……当遇到孩子没有止境的需求时,是否能让孩子独立决定呢?
一般来讲,孩子的需求分为五个领域,个人领域(personal domain;如什么时候睡觉)、交友领域(friendship domain;如与父母不喜欢的朋友出去玩)、常规领域(conventional domain;如与长辈说话的方式)、审慎领域(prudential domain;如能否抽烟)以及道德领域(moral domain;如能否欺骗他人)[3]。
在常规领域、审慎领域和道德领域这三个方面,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说NO。因为未成年的儿童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很多时候意识不到其中的严重性。并且,在这些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并不会引发孩子过强的负面情绪。个人领域和交友领域相对更为复杂。孩子对这两个领域普遍看得非常重要,在这两方面的过多干涉常常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4]。所以,只要在允许范围内,真正智慧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探索。
怎么成为一位会说no的家长?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 指导维度,即是否监督和管理孩子的行为;二是 控制或自主支持的教养方式维度,即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指导。因而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合理地制定规则(采用自主支持方式指导孩子行为),单方面强迫性的规则制定(制定严苛的规则,并采用控制方式迫使孩子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缺少规则和监督 (放纵孩子的行为),规则与监督不一致(虽然没有制定规则,但是常常采用控制的教养方式)[5]。
如果你现在是一位16岁孩子的家长,他和同学一起去外面吃饭,却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回家,你会怎么做呢?大发雷霆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设置严格的门禁?告诉他你很担心他很难过,让孩子感到愧疚?
真正智慧的家长,会在孩子提出想法时,跟孩子商量并一同确定回家的时间、在外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只有在孩子违背彼此商量的事情时,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当然,如果有些事情忘记跟孩子说了,例如“我希望你九点前回家”,而孩子又在九点后回来。不要直接责备。而是告诉孩子,“之前我没有告诉你需要九点前回家,这是我的错误。所以这次你十点才回来,我不会责备你。但是我希望以后你出去玩的话可以更加早一点回家,你觉得呢?”并以此为契机,和孩子商量好一个最晚回家的时间点。
但是,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面,例如抽烟喝酒、攻击他人等,就需要非常明确地说NO!
当然,说NO也有一些小技巧: 一是客观地陈述现实,而不要用情绪进行加工。例如,面对一个第一次抽烟的孩子,告诉他“抽烟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抽烟是坏孩子做的事儿”。
二是告诉孩子不允许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怎么做,是因为周边朋友这么做,附庸潮流,还是为了耍酷等等。在了解孩子这么做原因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做出解释,告诉他们吸烟的危害,征求孩子的意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
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同时,需要尽可能接受孩子因为不被允许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反对时,常常会感到委屈,认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他怎么能因为这些小事儿和自己闹矛盾,因而将这种委屈宣泄出来,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让孩子屈服。我们需要明确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和他人闹矛盾都是正常的事情,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才能彻底摆脱心理控制的死循环。
在为人父母的那一天,我们害怕又期待,“第一次做爸妈,我表现得好吗?”我们希望自己所作所为都能对孩子有益,希望能用爱培养这个可爱的小生命,那更别让这些伤人的话破坏了你心中这些美好的期许呀!同样,不止对孩子,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心理控制都不应该成为牵动他人情感的道具。
学堂君
我懂辽,我现在就去和毕设导师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