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新疆味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81
导读

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长辈关于度过饥荒的故事中,更多出现的,都是苞谷面或者红薯,鲜有听到吃土豆的,以至于很多老一辈一提到红薯就胃酸,或者说,一提到当年吃不饱肚子时,就会提到红薯,进而便会提到当年吃红薯吃的…

小时候, 小伙伴们往往喜欢拿大家的原籍来互相糟蹋,诸如四川龟儿子、陕西日把歘、河南大裤裆、上海阿拉子之类,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地域歧视地图炮,就是一种戏谑。

而在这种表述中,对于原籍甘肃的,则都是称作甘肃洋芋蛋——洋芋蛋,就是土豆,反正在新疆,土豆、洋芋两个名称一直都在口语中同时使用——记得当时还有一个说甘肃人的顺口溜,但我今天则已经记不全,只记得后两句是“炕上躺的是尕老汉,锅里煮的是洋芋蛋”。而时至今日,这两句顺口溜早已随着某段快板书而广为人知。

正因为如此,在我小时候的认知中,一直觉得天底下,最离不开土豆的,应该就是甘肃人,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土豆已经成了甘肃人的代名词。

而对于原籍为甘肃的小伙伴来说,自然不会甘心好端端的就变成了洋芋蛋,我的小伙伴中就有人反驳:我们甘肃洋芋蛋,是早上吃羊,中午吃鱼,晚上吃蛋,羊、鱼、蛋!

今天我当然知道,甘肃洋芋蛋自然不是一日三餐吃羊肉鱼肉和鸡蛋,而之所以说甘肃人是洋芋蛋,意思是甘肃贫穷,只能以土豆为口粮;而吃土豆,也并不是甘肃人的专利,反倒更是在西餐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原产于美洲的茄科植物自从被哥伦布带回旧世界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也包括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

对于人们来说,关于土豆的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影响,最熟知的例子, 莫过于其与爱尔兰的关系,高产而可口的土豆首先是增长了爱尔兰的人口,但随后便爆发了大范围的病害导致土豆绝收,造成了空前的爱尔兰大饥荒,大饥荒不仅导致了爱尔兰与英国的仇恨,更导致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爱尔兰人远离故土,迁往美国,从而又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仅仅就这一件事来说,土豆对世界的影响,就已经足够深远而重大。

▲ 表现欧洲人民吃土豆的绘画作品

▲ 纪念爱尔兰大饥荒的雕塑

作为一种农作物,土豆大约在明代引进中国,然而我一直很奇怪的是,土豆在中国却并没有如欧洲那样,对人口的增长起到那么大的作用,真正令中国人口激增,或者说在饥荒中救命的,是另外两种来自美洲的作物:玉米和红薯。而这其中,似乎红薯对中国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长辈关于度过饥荒的故事中,更多出现的,都是苞谷面或者红薯,鲜有听到吃土豆的,以至于很多老一辈一提到红薯就胃酸,或者说,一提到当年吃不饱肚子时,就会提到红薯,进而便会提到当年吃红薯吃的直吐酸水的惨状——总而言之,在饥饿的记忆中,中国人对红薯的记忆明显更为刻骨铭心。

▲ 今日街头的烤红薯

对于这一点,我们难免会疑惑,从味道和作用上来讲,显然土豆比红薯更适合作为一种主粮。红薯有着更高的糖分,正因为如此,吃多了会胃酸、烧心。而反观土豆,不仅没有这个问题,且更加香绵,可粮可菜,否则在《火星救援》中,马特·戴蒙如果不是吃土豆,而是连吃几年红薯的话,估计还没撑到救援,就已经吐死在一片酸水之中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如爱尔兰人那样以土豆为主食,而是选择了红薯?

对于这一点,我一直疑心是红薯的产量要高于土豆,一查,果然,如果不考虑土壤差异的话,据说通常土豆的亩产为两到三吨,而红薯为则为三到五吨,我看到一个统计数字,2010年,中国的土豆亩产平均为2080斤,而红薯则为2860斤,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那么一亩地,红薯就能比土豆多收获大约800斤——这对饥荒的人来说,自然更有诱惑力。

而且红薯的亩产不仅高于土豆,还有着一些看起来超过土豆的优势。比如红薯秧子也可以吃,而土豆不行;红薯可以直接生吃,而土豆也不行;红薯还可以制成地瓜干长久保存,土豆在这一点也远逊于红薯。另外还有红薯比土豆的含水量低,因而更当饱、热量更高等等。

▲ 在存储方面,稍有不慎,土豆就会发芽。这是曾经有一年我忘记了地下室还有一袋土豆,结果等想起来的时候,发现这袋土豆早已长成了一片森林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在新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见到的更多的,却始终是土豆而不是红薯。即使是时至今日,土豆在新疆的种植面积也有着大约50万亩。

以往的新疆人过冬都要储藏大量的冬菜过冬,亦即所谓“老三样”,不过很长一段,我都没有搞清楚“老三样”到底是指土豆、白菜、胡萝卜,还是土豆、白菜和大葱,这几样蔬菜每年入冬之前,都会一卡车一卡车的出现,以霸屏的方式提醒新疆人民冬季之将至,尤其是大白菜这样带有不羁而张扬属性的,每折腾一次,就会洋洋洒洒地掉一层菜叶,因而每当某个单位或大院儿分完一次大白菜之后,分发大白菜的场地就像是一片厮杀之后的战场,尸横遍野,一片狼藉,高调宣告着冬季的逼近。

▲ 今天销售的白菜要远比当年光鲜

相比之下土豆就要低调的多,内敛而质朴,而其储藏起来的方式也是如此。当年每家每户都挖有菜窖,土豆就一个个埋在土里,吃的时候现刨。对于新疆人来说,没有土豆的冬天,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而土豆的神奇之处也正在于此,无论怎么吃,也不会让人如对待红薯或者大白菜一样产生厌倦甚至恐惧。

新疆人最为家常的土豆吃法,无非就是切丝爆炒或者切成滚刀块儿红烧,而做为配料时则切成丁或者切成片,放在汤面之中。

曾几何时,中国人民只能在电影院看到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国电影,这其中有不少影片来自东欧,而东欧人民显然也是吃土豆的狂热分子,因此便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些影片中出现的土豆菜肴。

记得曾有一部东欧影片中就出现过土豆炖牛肉,电影名字和内容早已忘了个精光,唯一没忘的,就是影片中的土豆炖牛肉,在大锅中炖的几乎接近了糊状,虽然看起来黑乎乎的远不如中国菜肴的卖相,但是只要一想到这是土豆与牛肉的同炖,立马就会脑补出香浓的味道——毫无疑问,土豆与牛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美妙的搭配之一。

曾经有一段时间,应该是1976年,全国上下忽然都在学习国家领袖新发表的两首词作,那时候我虽然年幼,但是架不住天天灌耳音,广播上天天播,因而对这两首词记忆深刻,事实上,“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这两个词牌名,我就是这样记住的。当然,当年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两个词牌名称,更记住了里面一句词,“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

小孩子对屎尿屁这样的,总是特别敏感,充满探究的乐趣,但对于为什么领袖要写土豆烧牛肉,又为什么不须放屁,我却始终搞不太懂,懵懂中,一直以为,应该是土豆烧牛肉吃多了,更容易放屁。

后来我终于知道,这首针对苏联修正主义的词作,之所以提到土豆烧牛肉,是来自于赫鲁晓夫的一个讲话,当年赫鲁晓夫曾对苏联控制下的匈牙利人民半开玩笑的许诺,实现了共产主义,就可以天天吃“古拉西”了。

▲ 对共产主义的古拉西充满信心的赫鲁晓夫同志

而所谓“古拉西”(Gulasch),也译写为“古雅什”,是匈牙利的一道炖菜,主要用牛肉与土豆,也会用猪肉或者羊肉,还会加入辣椒粉、洋葱等辅料,是包括匈牙利在内的,很多东欧、中欧国家的名菜。只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音译过来,绝大多数人会一头雾水,因而当时的译者便将其译为土豆烧牛肉,而咱们伟大领袖在其词中,虽然使用了这个典故,不过也只能从俗,写作土豆烧牛肉,否则写作“古拉西熟了,再加牛肉”,中国人民就会不知所云,会以为古拉西是一个什么反动分子,要被领袖炖了和牛肉一起吃。

▲ 中国人所说的土豆烧牛肉:“古拉西”

但无论是“古拉西”还是土豆烧牛肉,我觉得伟大领袖还是犯了顺序上的错误,因为如果土豆和牛肉同炖的话,不可能是等土豆熟了再放牛肉,否则牛肉还没炖烂,土豆就已经全都炖成了糊糊,最起码,也是要土豆和牛肉一起下锅。

当然,这一点不重要,领袖写词的时候考虑的是总体效果,还要考虑词的格式,所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赫鲁晓夫都已经将土豆烧牛肉等同于实现共产主义,可见这道菜的地位,而有了中苏两国领导人为这道菜打Call和加持,土豆烧牛肉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更是成为了美味的代名词,无可撼动,自然也使得土豆这一食物进一步深入人心。

▲ 一个要吃古拉西,一个让你吃了后不须放屁

后来有一次,我的一位小伙伴看到有人端着一碗炖土豆,立刻悠悠的对我说:这样的炖土豆,我能一直吃,一碗接一碗,多少都行。

这位小伙伴说这话的时候,表情肃穆,目光坚定,饱含着对土豆的深情,当年他的这番形象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而这位外号叫做大嘴的小伙伴,自成年之后,我们便再未怎么见过,不知道今天吃起土豆来,是否还能一碗接一碗的吃下去。

如今土豆的吃法自然是比当年丰富的多,炸薯片、土豆条大概是现在孩子们的最爱,而新疆人民在烤羊肉串的同时所烤的土豆片,也一样被孩子们垂青,比如我在每次家庭聚会时烤肉,孩子们往往都是要专门留着肚子,等着烤肉之后再吃两串烤土豆。

▲ 烤土豆片

土豆丝,则一直在新疆保留着王者的地位,很多新疆人还很喜欢将酸辣土豆丝称为“国菜”。但实际上土豆丝远远不可能达到所谓“国菜”的地位,酸辣土豆丝就更不可能,至少在东南的一些省份,土豆丝作为一道菜肴就没有什么存在感,更别说酸辣口味的了。

不过这对新疆人来说无所谓,反正自己对酸辣土豆丝一往情深,自娱自乐就好。而且在新疆所有的拌面馆子里,也都有着酸辣土豆丝拌面这么一种组合。放入青椒同炒,醋味突出,追求爽脆,但我却一直不怎么喜欢土豆丝拌面的组合,一方面我更喜欢土豆绵、沙的吃法,一方面现如今土豆已经被国家纳入主食的行列,而用土豆丝拌面,怎么看都觉得有点用主食拌主食的感觉,就像是用馒头就米饭。

▲ 土豆丝拌面

不过我个人代表不了广大的新疆人民,更代表不了甘肃人民。

很多年前,有一位甘肃的网友,跑到新疆打工,大概是时运不济,丢了身份证,找不到工作,后来找到我求助,我虽然无能为力,但请他吃顿拌面还是必须的,记得当时我问他吃什么菜的拌面,而且也给他推荐了最贵的过油肉拌面,但这位老兄坚定不移的说:土豆丝,就来土豆丝拌面。

与土豆丝拌面相比,在新疆还有一种所谓的拌面,所拌的面,索性就是土豆。

比如在昌吉州的东三县(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就有着一道当地美食:洋芋鱼鱼——虽然说起来有点绕口,但当地人就是这么任性的不将其叫做土豆鱼鱼。

所谓“鱼鱼”应该是来自对漏鱼儿的叫法,也就是略微细长,但成不了条索状的面条。具体做法是将土豆制成土豆泥,挤干水分后,加入一定的面粉,搓成一截一截,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用来做主食和菜同拌或者直接爆炒成为洋芋鱼鱼炒面。

▲ 素颜的洋芋鱼鱼

这种吃法,实际上就是当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土豆代粮的吃法。

曾经我在户外的山里乱跑,去吉木萨尔天山中的车师古道、吾塘沟等地,都会先在吉木萨尔县城吃饭后再进山,这样,便会经常遇到这个洋芋鱼鱼。

有一次我带着一支队伍,在县城路边的饭馆吃饭,队伍中有年轻人对这个洋芋鱼鱼深感好奇,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更不知道味道如何?对不对胃口?后来见队伍中有人点了洋芋鱼鱼拌面,一个队员立刻过来夹了一筷子塞到嘴里,未曾想一尝之下,仿如被电击了一般,瞬时瞪大了眼睛,连连说:我也要洋芋鱼鱼,我也要洋芋鱼鱼——那情形,就好像是一个被饿极了的幼儿园小朋友,急不可耐地让老师给自己打饭。

▲ 洋芋鱼鱼拌面

通常人们都会说洋芋鱼鱼不宜多吃,因为不好消化,但按照我的亲身经验,反而是吃完了洋芋鱼鱼拌面之后,会更快的感到饿,没有正儿八经的拌面顶饿,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以来,早已养成了一副能吃土豆的肠胃,对土豆更容易消化。

相对于洋芋鱼鱼这种传统吃法的再现,土豆的吃法中,发展最大的,应该是土豆块儿,或者说切成滚刀的土豆疙瘩,而其最为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加入到了大盘鸡中。

事实上,在一份大盘鸡中,土豆更受欢迎。无论男男女女,在吃大盘鸡时,都对其中的土豆更有兴趣,吸饱了鸡汁的土豆,口感软糯、香味浓郁,与鸡肉相得益彰,更准确地说,比鸡肉更为鲜美。正因为如此,一份大盘鸡最先被挑拣着吃完的,基本都是土豆而不是鸡肉,所以在新疆吃大盘鸡,最常听到的一句抱怨就是:土豆又没几个钱,多放一点不行吗?

▲ 大盘鸡中的土豆

除了上述的几种吃法,在新疆还有着多种多样的土豆吃法,比如与肉片同炒的哈萨克土豆片,土豆与羊肉、胡萝卜同炖的胡尔炖,与西北地区保持一致的洋芋擦擦、洋芋搅团等等。

▲ 上面的图片包含了馕坑土豆、红烧牛排中的土豆、哈萨克土豆片、洋芋擦擦等内容

不过我觉 得土豆最香的吃法,还是自己的土法烤土豆。

我在这里所说的土法烤土豆的“土法”,并不是一种形容,而就是字面的意思,就是在土里烤。

烤土豆有着多种的烤法,最为常见的,大概就是放在烤炉里烤。但这种烤法,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觉得了无情趣,完全没有了烤土豆的野趣。

大概是在我十五六岁,第一次接触了这种土法烤土豆。

当时我和小伙伴们闲来无事,便有人提议不如烤土豆。于是大家伙从家里带来土豆和一些柴禾,选择了一个地方开始操作。

当年所选的地方是在一座小山丘的山脚下,这座山丘今天早已被房地产公司削平,盖成了居民小区,而当年这里却基本没什么人,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理想的烤土豆地点。

大家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周边围一圈找来的土坯,然后放入引火之物,点火,加入柴禾烧,等烧的差不多,坑内被烧热,而围着的土坯被烤的滚烫之后,立刻扔入土豆,快速推到土坯,踩碎,覆盖在土豆之上,然后用挖出来的土将一切严密地掩埋起来,宛如一个小坟包。事实上就是利用热量将土豆焖熟。

而这种烤法的要点是,选择的土豆一定不能太大,否则难以焖熟焖透。至于为什么要专门用土坯,应该是土坯更容易吸收和保持热量。

接下来就是等待,由于是靠热量将土豆缓慢焖熟,所以心急吃不了热土豆,大约要等一两个小时——这对当年的我们来说倒也无所谓,反正大家一天到晚无所事事。

而实际上,当时的我对这样的烤法深表怀疑,一直疑心用这样一点热量能否将土豆烤熟。然而等时间到后,开始往外扒拉土豆的时候,虽然还没有见到土豆,但我的所有疑虑却都已经随之烟消云散了,因为用木棍扒开土堆之后,热浪立刻便涌了出来,埋在下面的土热的烫手。

大家一哄而上开始在土堆中寻找焖烤的土豆,一个个大嚼起来,这样焖烤的土豆香气四溢,绵沙无比,而且在土中刨食,又有了类似于寻宝般的乐趣。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挖出来的土豆剥皮剥不干净,或者稍不注意的话,便会多多少少吃到点土。事实上当时大家都猴急猴急的抢着吃,完全不在乎这点问题,所以吃到嘴里的土豆往往会夹杂着一些沙土,嘎吱嘎吱的碜牙,但大约也正是这样,这样的土法烤土豆吃起来,才更有着不一样的心境与体验。

很多年以后,当年和我一起参与这场烤土豆的表哥赵大对我说:你还记不记得当年烤土豆那次,你还和一个人打了一架?

说实话,对于吃烤土豆打架这件事儿,我的脑海中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现在回忆起来,除了记得当年土豆的碜牙之外,就是那些土豆的香浓鲜美,根本不记得竟然还有过打架这回事儿。

这说明,土豆留给我的,只有最美好的记忆,或者说,土豆早已过滤掉了一切和美味无关的东西,我只要记住当年土豆的香甜,就足够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律师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一刀西域图志」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均受《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转载、摘录和编辑,不得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果用于非商业用途,应明确标明来源和作者;如果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应提前征得作者的书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众号版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律师受权利人委托,特此郑重声明!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 陈栋律师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