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歼20一直以来的高调作风,我国改变了以往对先进武器讳莫如深的行事风格,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但我国的第四代舰载机却始终不露真容,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此前,我国已经通过歼15掌控了舰载三代机改装、生产和使用的完整经验,为歼20的入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通过与歼15的类比,从四个方面来讲歼20的舰载化改进措施:
歼20上舰假想图,光影处理不错,但愿这能成真
一是总体气动布局
歼15是在歼11的基础上,通过对苏33原型机的参考发展而来的,而苏33的总体布局源自苏27,苏27的中央升力体在当年是很超前的,但它还不是原创者,是F14最早采用这种布局,F14与苏33是颇有渊源的,证明在电传飞控使涡流增升实用化以前,重型战机要上舰,中央升力体布局是唯一选择。F14退役以后,重型舰载机就只剩下苏33和它的中国兄弟歼15了。
在结出歼15这个果子的科技树枝上,不知能不能再结出海歼20这样的硕果
歼20作为集空气动力学之大成的产物,同时拥有F18(边条)、阵风(鸭翼)、F35(菱形机身)三种舰载机的布局特征,足见其潜力巨大,这表明歼20上舰需在气动外形上进行的改动较小。
相对于苏-27,歼15的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与其它鸭式战机不同的是,苏33的鸭翼与主翼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是共面鸭翼,这是因为苏27在设计时没留下这种改装的裕度,苏33的鸭翼是硬塞上去的,同样是共面鸭翼的歼20则作了上反处理呢,至少鸭翼翼尖拉出的涡流被充分利用了!
苏33离舰瞬间
即然如此,歼15的共面鸭翼增升效果毫无疑问是不怎样了,但共面鸭翼的操控能力却很强,通过加装前翼,使歼15的纵向安定度放宽到15%平均气动弦长,比苏-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样一来便于起飞时及早抬头,充分利用了滑跃式甲板的增升效果。
从歼20巨大的鸭翼以及能够提供升力的菱形机头来看,歼20的放宽静稳定度肯定远高于歼15,只不过海歼20是以弹射起飞设计的,更重视的是对离舰速度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说歼15是用滑板提供的迎角增升来离舰,海歼20是依靠弹射器赋予的初速离舰,机理是不一样的。
二是如何改善擦尾角
歼15还缩短了尾锥,同腹鳍一样,尾锥的存在会减小擦尾角,飞机还没拉起来后面就磨着甲板了,会增加起飞距离,但尾锥还不能取消,它是用来填充后面低压区,降底飞机压差阻力的,这同底部排气弹的作用有些相似。尽管有了这么多措施,缩短了的尾锥还得折叠,毕竟苏33太大了,滑跃航母又太小了。
歼20是双发窄间距低阻布局,没有尾锥,但它有尾撑来降低压差阻力,尾撑并不长,位置还比较高,相信它的问题不大。麻烦的是双腹鳍的存在,此前我国并没有类似F18那样的V尾技术储备,直接上全动垂尾跨度太大,双腹鳍就是一个最好的保险,它尤其能增加大迎角状态下的方向安定性,歼20上舰必须解决腹鳍带来的擦尾角问题,如果不能直接去掉,改为折叠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三是机翼折叠
歼15的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这样一来外翼段就不能设置油箱了,加上发动机适应性改进造成的推重比降低,航程剧降为3000公里,因此需要通过空中受油来弥补,且只能用同型机进行伙伴加油。
折叠状态的歼15,仿佛又多了一对垂尾
歼20也面临机翼折叠造成的航程下降问题,而且因全动垂尾的关系,也不能设计垂尾油箱,但歼20有一个歼15没有的巨大优势,它的两个DSⅠ进气道提供了可观的空间,如果能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海歼20的航程甚至可能不降反增。
四是结构加强
歼15为承受降落时的5G过载,整个纵向主梁需要加强,而且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都要与这根主梁直接相连,以便传递和缓冲降落时的破坏性力矩。这些改装使歼15的性能有所降低,升为增加的同时阻力也增加了,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但我认为这个值虚高。
歼20是按照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机动的要求设计的,而且大面积采用了整体钛合金结构件,纵向结构强度本来就不低,因此其为此付出的增重代价应该比歼15要低。至于海歼20的速度,肯定会降低,这是为上舰必须付出的代价,舰载机无一例外,但很有可能涡扇15版的歼20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舰载机。
这个想象图的海歼20非常唯美
以上只是本人一种粗陋的设想,拿来与大家分享,肯定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