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每天晚上都带着第二天的计划入眠,不代表那就是井井有条;当你每天时刻都在担忧,想象可能发生的问题而焦虑不安,不代表那就是未雨绸缪;当你总是为了别人的事而寝食难安,把整个世界所有人的事都往肩上扛,不代表那就是责任感和义气。
以上种种,并都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可能是一时的压力使然,更可能是焦虑症的征兆——现代社会极其普遍的精神病。
隐形杀手——焦虑
优渥生活及先进社会的代价,就是精神病悄无声息地入侵而不自知,也因为认知不足和长期漠视,最后恶化成影响日常生活、社交、工作甚至家庭的心理疾病。有人称之为“隐形杀手”——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武侠小说里无色无味的“七星海棠”,杀人于无形,其影响可以长达一生。
不要因为看不见,死不了人就认为不重要,这个耐性异常的杀手,觊觎在所有人的身侧,等待时机成熟大举入侵。
“焦虑”是人在面对压力时所产生的正常反应,然而,当反应变得过度,甚至变成痛苦、压力并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处理能力和进度时,就会变成病态的焦虑,亦即“焦虑症”;若选择漠视,让病情持续恶化,则会影响家庭和社交关系,甚至引发其他精神疾病,最后孤僻一生。
现代人的隐形杀手:焦虑症
焦虑症种类
造成焦虑症的四大因素主要是遗传(不是100%)、健忘、个性及生活经历。失业、升职(因为勤劳所以压力,这就是表现好的“惩罚”)、考试、交际障碍、转校或更换工作、与爱人、亲友及家庭关系欠佳等等,都有可能是造成焦虑症的因素。 专家把焦虑症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 社交焦虑症
最普遍的焦虑症,亦称社交恐惧,终生病患率从3%到13%,多数于成人时期形成,对人际关系、工作及生活影响很大。患者害怕自己会做一些令人窘迫的事,更因为害怕被人注视及被否定而回避人群。这绝不是“害羞”那么简单。其生理症状包括害羞或扭捏、心悸、震颤、无法说话、呼吸困难、冷汗;行为上则会明显逃避人群,自我隔离;其他症状包括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往负面方向思考、自我增进能力低、社交能力弱(眼神交流)、明显的紧张(声音颤抖、手抖)等等。
- 强迫症
日积月累,慢慢严重,形成很明显的压力症状,以致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处理能力。较普遍的例子是强迫自己洗手、关门、锁门、锁车、洗发……频密地重复相关动作和检查才罢休,花太多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一件事、一个动作。强迫症往往从青春期或成年期就开始形成,通常还有其他精神症状,比如沮丧。患有强迫症的人在日常行为中就有明显症状,比如花几个小时才能出门、唠叨、多疑、不肯定、对天灾感到恐惧等等。
- 恐慌症
严重的焦虑症,终生病患率1%至2%,女性居多。属于突然性焦虑症,没有理由,无法理解恐慌原因,甚至有强烈的死亡威胁感,病发时一般持续10至15分钟,若不治疗可能恶化成场所恐惧症。病发的4个星期内会出现4种症状或更多,涵盖心血管、心理、神经学、呼吸系统、肠胃系统等。为了避免突发,病患会选择留在家里,度过余生,退居到自认为“安全地带”的空间;病情严重者完全无法工作,必须依赖家人出外购物。
- 广泛性焦虑症
一直觉得忧虑,什么事都觉得焦急,从家庭、工作、生活、健康到对环境的不安全感,终生病患率5%。始于童年和青少年期,女性病患和男性病患比例为2:1。 青春期后的生活压力会引发更多的症状,包括与全身肌肉紧张和自律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症状,比如肌肉酸痛、无精打采、震颤、无法放松、难以入眠、集中力差、心跳加速、容易流汗、胸口窒闷、呼吸困难、容易拉肚子、头痛、晕眩、总是对明天的事而担忧等等,这就是为何广泛性焦虑症的病患需要请病假求诊治疗。患者往往不了解自己有焦虑症,而是天天为身体上的不舒服而烦恼,事事处理不当,进而导致信心丧失,生活痛苦不堪。
- 创后压迫症
因生活中受到伤害而引发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上的异常状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什么事都没兴趣、不愿和人交往、悲观厌世、孤独自闭、焦虑紧张、恐惧胆小,轻则维持几个月,经过调整就会痊愈,但一些会恶化成终生影响,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现代人的隐形杀手:焦虑症
焦虑症疗法
焦虑症疗法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心理咨询、抗抑郁疗法及抗焦虑药物,也就是从心理、行为和药物3方面着手。
- 心理疗法
一是认知行为疗法,先改变病人的错误观念和情绪,再纠正其异常行为,是最著名的理性情绪疗法。二是体验疗法,主要是针对恐惧症,以心理辅导为基础,将患者带到产生恐惧的场所和环境中,刺激其内心的极度反应,让患者认清相关环境并没有对自己造成实质伤害。然后建立患者的正确认知,消除恐惧心理。
- 抗抑郁药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第三代抗抑郁药“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以及“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是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药物,但事关各人体质不同,务必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
- 抗焦虑药物
主要有苯二氮卓(带草头)类及丁螺环酮两种用以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弱安定剂,但需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绝不能胡来。
现代人对于药物治疗相当却步,担心后遗症或上瘾,一些药物会让人更加紧张焦虑,各人体质也会对药物产生不同反应,所以务必听取医生意见。
(文/王东梅)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