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旅游褪掉网红标签的西安和西安年,又穿上了怎样的衣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5
导读

近日,央视推出年终岁末系列致敬,12月25日致敬的是“美好生活守护者天团”,在“这一年,谢谢他们,定义美好”的敬语之后,9组10人的“美好生活守护者天团”闪亮登场,其中“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不倒翁女孩…

文/ 笑叔

从南方城市回到西安整十年的老季,坐在2019年终岁末的阳台,看正被狗吃的太阳把光辉穿过刚刚告别了雾霾的空气,均匀地洒在远处的南山上。他觉得,十年来,从没有像2019那样,喜欢2019年的这个城市。

一个湿润凉爽的夏天,一个霾明显少了的冬天——而火炉和重霾这一夏一冬旷年持久的两大顽疾,一度让老季十分怀疑自己回到西安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当然,还有曾经一度和这个城市特征并不相符的浮躁也加重了他的怀疑。老季曾经不知道如何来描述这种浮躁,直到他看到一个词——

网红!

老季在2019年终岁末的喜欢,一定程度上也与这个城市正在褪去网红的标签,重新拾起该有的稳重有关。

这个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很多人都跟老季一样简单。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红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的显著标签。不管这个标签与这个城市是否相符,也不管多少人像老季一样觉得这样一个标签贴在这样一个城市身上是那么的别扭,不可否认,这个城市其实也有一部分人喜欢这个标签并深以为荣。

其实网红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红”代表着传播,代表着吸引,比如从国内红到国外的李子柒,以及大唐不夜城的那个不倒翁姑娘,都是典型的“网红”。她们不但红出了流量,还引起了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央媒的关注,红出了文化价值。

近日,央视推出年终岁末系列致敬,12月25日致敬的是“美好生活守护者天团”,在“这一年,谢谢他们,定义美好”的敬语之后,9组10人的“美好生活守护者天团”闪亮登场,其中“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不倒翁女孩”冯佳晨,相约零点37分的“铁路情侣”郝康、雷杰,坚强独立的“无腿女孩”渭梅女,都是从陕西走出的“网红”。

而不倒翁女孩冯佳晨更是出现在首位,央视给她的致敬词先后有两个版本——

在方寸之地步步生花,是人生永远不倒的智慧;

在方寸之地步步生花,亦是人生小美好。

很多人都没弄明白不倒翁女孩怎么就红了,大家也是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人说她的优美荡人心魂,有人说她的浪漫如同穿越,有人说她的牵手让人亲近,有人说她的妩媚再回大唐……

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完全对。

央视“美好生活守护者天团”的致敬词很简单,结合这份致敬词以及网上的众说纷纭,我以为可以进一步解读为——

不倒翁姑娘触动了我们心底中最敏感和渴望的那份美好!

荡人心魂的优美,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撩拨着我们心旷神怡的追求;
如同穿越的浪漫,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唤醒了我们诗和远方的渴望;
纤纤一牵的亲近,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解开了我们陌生防备的隔阂。
再回大唐的妩媚,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激荡出我们自强自信的因子;
……

这种既带来流量又带来美好的网红,这种既融合了科技又串联起历史和文化的网红,当然是越多越好。

让老季们觉得别扭的,是那种用炒作和钱堆起来的网红。尤其是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劳民伤财炒作没有实质的概念和标签,而且还将“网红城市”当做一种荣誉津津乐道,怎么着都不美气。

人家是实在没啥玩了玩网红,偌大一个西安,有着几千年年轮和历史文化沉淀的西安,难道也没啥玩了吗?

据传去年年初,有关部门曾斥资数千万,向某公关公司购买城市形象宣传推广。转眼快两年了,不知道那些钱到底花出了个什么名堂?

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今年以来,这座城市开始褪去身上的网红标签。至少,“网红城市”这个词,在官方的各种渠道,彻底销声匿迹。

低调务实不张扬,成了这座城市的处事处世风格。

与之相对应的,西安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民生上。

最显著的两个改变,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城改。

基础教育的问题,早已是这个城市的沉疴宿疾,去年年初的电视问政,终究也没问出个什么名堂。教育部门拿着21分的考卷,继续说着“取得长足发展”的话,而每到入学季各种个性的群体性的事件接连曝出,负面舆情常常给这个城市的“网红”标签上又加上浓墨重彩。

(图片来源:网络)

病根在哪,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不知道是没有精力,还是搞网红耗尽了财力,多年来在教育领域就是修修补补难有大的作为。

直到2019年国庆节之后,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和《西安市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的发布,才让这个城市的人看到了这个城市投入教育、改造教育的决心和举措。

而以“三通一改一落地”为主要内容的城区改造,在国家领导人到西安考察后,步伐明显加快。

这两件事,都是花钱的事,而且花再多的钱也花不出一个网红城市花不来广告效应。但到底是花钱装扮网红的面子,还是花钱打造民生的里子更好,相信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褪去网红标签的城市,低调务实的主抓着民生。然后可能会有人问,不搞网红城市了,那还在继续的“西安年”,算那档子事?

这个问题问的好。

如果仔细琢磨“西安年”主题的变化以及纵览2020春节的活动安排,就不难发现,“西安年”也在变——

花里胡哨的东西少了,更文化更传统的东西多了;
砸钱赚吆喝的少了,更能体现这个城市特点的多了;
搞表明客套的少了,从心底里说情怀的多了;
追求短期效应的少了,从长远传输文化的多了;
以年俗文化为主线,以西安千年历史文脉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战士年节文化和新春氛围,扎扎实实的文化挖掘,实实在在的文旅融合。从“西安年·最中国”到“中国年·看西安”,最不最,不是西安说了算,而是你来看了之后说了算。

文化自信不自信,不用自己拿嘴说。

曾经花很多钱飞灰机,眼睛一闭一睁,飞上去了,眼睛又一闭一睁,落下来了。小规模的一次飞好了,是赚来了一阵吆喝。大规模的一次飞日他了,对外连个解释都没有,几千万便在那几十分钟里灰飞烟灭。飞好了也罢,没飞好也罢,都是那么一会的高潮和尖叫。

烟花往往易冷!

只有深根才能永固!

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千年长河中的百代风流,是这个城市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这个城市实现发展再现辉煌的根基所在。

《再回长安》《大唐赋》《再回大雁塔》中的悠扬唐曲,不夜城中的不倒翁姑娘石头人哥哥,曲江雅集里的胡商,大唐市井里的美人,东市西市里的故事,讲述的是历史和文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讲好了,这样的文章做好了,点亮的便不是忽明忽暗的灯火,而是天下唐人“天涯共此时”的那轮明月,飞起的也便不是靠谱或不靠谱的灰机,而是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发自骨子里的自信。

(图片来源:网络)

西安不是不可以成为网红,但西安成为的应该是因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而自然而然地红,是与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红,而不是那种花钱赚吆喝的面红里不红。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