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刚到北京的女主角,第一次social,在夜店里看到时尚编辑桔子背了一款双肩包,室友告诉女主,那是LV的最新款,要8700,还劝刚从小城市出来的女主买个高仿。
但是女主就像着了魔一样,走在大街上都能注意到别人背的LV,她甚至把LV包包设置为电脑桌面。LV,成了她的dream bag。
我也有过一款dream bag,比女主的那只LV还要贵。
包是我实习时看上的,跟老板出去谈业务,客户姐姐就背了那只包,和我在时尚博主那看到的一模一样。
客户穿着连衣裙,挎着那只包,笑着坐着我们的对面,又从包里拿出名片,递给我们。
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客户脸上,微闪微闪,她的包也微闪微闪。
那一幕,就像电视剧。在这个情节里,我第一次感受到,职场的味道。
整场交谈,我都把自己帆布袋紧紧压在椅子和背中间,生怕它漏出一块。
回去之后,我又看了很多那只包的种草文,愈发觉得那是必须拥有的一件单品,好像有了那只包,我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变得精致一点,职业一点,总之,不再那么学生。
而我也将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个能办事的大女生。
2.
电视里,女主的男朋友并不同意女主买LV,而我男朋友怂恿我买下了那只dream bag。
他在确认我真是很想要之后,跟我说:“别犹豫了,买吧。”
“可是,你不觉得这样不好吗?其实也就是一个包,用其他的也一样的。再说,客户优秀肯定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包,对不对?”
我跟男朋友说了一大堆没有必要买包的理由,语气跟我妈一模一样。
我从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的,只能比较成绩,不要对物质有过多欲望。
男朋友他给我讲了他妈妈的故事。男朋友妈妈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做服装店的销售员,男朋友妈妈爱漂亮,即使是在一家小服装店做销售,也费了不少心思在打扮自己上面。
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后,就去提供化妆服务的地方,请人给自己化了个妆,自己偷偷把那些步骤都记下来,又跟化妆师请教自己应该买些什么化妆品,买回去自己琢磨。
每天下班就去那些大牌店门口看进出的人都怎么穿搭,她回去也模仿着来。
一段时间之后,男朋友妈妈真成了那条街上最会打扮的销售员,因为穿得好看、品味好,客户都喜欢找她买东西,业绩比别人高出许多。
有钱,穿漂亮的衣服,用贵的化妆品,住大的房子,嫁自己看中的人,这些都是男朋友妈妈年轻时候想要的东西,家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是被大城市迷晕了脑袋,变得拜金、物质。
只有她自己从来没有动摇过,一步步都做到了。
在男朋友妈妈的观念里,一个人有欲望,才会有实现自我的动力,所以她总是鼓励男朋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竞赛拿奖金去买鞋,给他介绍兼职,赚钱买电子产品。
“要有欲望,要去争取。”
这是男朋友妈妈教给他的,他又教给我。
3.
后来,我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做了多份兼职,买下了那只dream bag。
而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自己,能这么快就攒够钱。
我以前面对很多东西,只觉得自己不行,不敢,但那个时候,满脑袋都是我要想办法弄到钱。
有了欲望,就会推动想法,然后逼自己身体力行去达成。
拿到包的那段时间,确实过得非常开心。
但是新鲜感一过,我真正意识到,那个昂贵的包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我没有因此突然开挂,变成一个叱咤职场的商业精英。
还有,那只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么特别。
“如果你不买,你永远都不会觉得这个包没有多神圣的。”男朋友这样跟我说。
他说得很对,在之后很多事情的选择上,我都忠于自己的感受。
拥有过,才会真正有底气说出那句:“不过如此。”
而那只dream bag带给我的,还有一份“我可以”的勇气:
我可以跳一跳去够到那些看起来有困难的目标,我也可以拥有更好的东西。
4.
工作之后,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龄人,自己开公司的98年帅哥,一年升职两次的女生,月入四万的和我同届毕业的朋友。
在相处中发现,他们都是“敢要”的人。
要搞钱,要成功,要牛逼到闪闪发光。
有目标,也有魄力。
98年帅哥跟我说,“身边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标榜自己佛系,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懒惰和平庸找借口,待在舒适圈里不敢出来。还有一类人,则是一边说自己无所谓,一边又想暗自使劲,那些左顾右盼的时间都是浪费,成年人,就应该严肃而坚定地袒露自己的野心。”
二十几岁,真的是有欲望的好年纪。
想要很多很多的钱,想要很多很多的爱,都行。
那些想要尝试的东西都来得及尝试,想要获得的东西都有时间争取。
我们大可不必遮掩自己的欲望,捧着一颗野心,披荆斩棘,横行人间。
那我就来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只想认真搞钱的小江,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