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的发现做了准备。到晋代时,天文学家虞喜就明确指出了岁差,并初算了基本差值。 首次提出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七月,“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 明确指出月球的运行速度为不等速。 即“月行有迟疾”,“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也就是最近点每九年运动一周,这实际上正是拱线运动造成的。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刘洪撰成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尊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何承天曾奏改《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在求太阳经行度数时主张用"定气"而不用平气,从而将刘焯的等间距内插公式推广到了自变量不等间距的内插法,因为按照"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L就不再是一个常数了。一行进一步给出了"步日躔术"的计算公式 。
一行在编制《大衍历》的时候,还领导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古代中国测日有个说法叫做"寸千里",即日影改变一寸,在地面相差千里。但是后来有人怀疑这个说法,于是一行就带领人进行实测子午线的长度。根据现存的资料,并通过对唐尺的换算,得到一行当时测量的子午线每度为122.8公里,比实际的多11公里,这是人类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余青松(1892~197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张云(1897~1958),现代天文学家;
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程茂兰(1905~197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戴文赛(1911~197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黄授书(1915~197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叶叔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