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啥刘备反而赢了?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汉中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地区而爆发的一场持战争,对于刘备来讲,汉中之战关系到他能否复兴汉室大业,实在是他的生死之战。所以此战,刘备集团几乎倾巢而出,除关羽镇守荆州之外,所有文臣武将,如诸葛亮、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悉数亮相。
可以说,此时是刘备最为巅峰的时刻,曾经的织席贩履之辈竟可以统率千军万马与曹操列阵相对,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而曹操方面也不落下风,夏侯渊、张郃、曹洪、曹真、曹休亦全部出战,最终刘备战胜曹操,夺取汉中地区,三国鼎立局势已成。
如今来看,当年的这场大战,曹操败得实在太突然,毕竟论实力和当时的形势,刘备远不及曹操。当时双方投入的兵力虽无史书详细记载,但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刘备十万左右,而曹操则在二十万左右,双方兵力几乎为一比二。
如此一来,很多人就很难理解曹操为何会败,毕竟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且汉中早在刘备发兵之前就已经被曹操所占,蜀中通往汉中的各大关隘也被曹军严格掌控。在此情况下,刘备想夺取汉中非常难,可事情的结局往往就这么出乎意料。
那么,曹操究竟败在哪里呢?笔者下面来尝试分析一下。
首先是曹操基于汉中的地理位置而引发的避战心理
汉中之战前,汉中地区本是张鲁的地盘,后来曹操征张鲁,张鲁投降,汉中这才落入曹操手中。可是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有多特殊呢,如今汉中和关中从行政划分上来看同属陕西省,但关中与汉中之间有秦岭阻隔,虽同属一省,但联系却并不紧密。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两地尚可往来日常,但在三国时期,关中和汉中完全就是两个世界,曹操能如此顺利地拿下汉中一来张鲁势弱,二来张鲁与刘璋不和。曹操征张鲁时,刘备正讨伐刘璋夺取西川,根本无暇顾及汉中,所以张鲁去无可去,汉中之地只能落入曹操手中。
但是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为秦岭所阻隔,曹操很难对汉中地区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所以汉中地区对于曹操集团来说,暂时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区。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杨修因何而死的吗?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虽说只是演义,但“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不正是曹操当时对汉中地区的矛盾纠结之所在吗?要了没用,丢了又不甘心。
所以随着战争时间的持续拉长,曹操更加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汉中与刘备纠缠,白白消耗自身实力,因此最终退兵,将汉中让给了刘备。关于此战,曹操败得有多惨呢?除了折损夏侯渊这一大将之外,其实并没有损失多少兵马,《魏书》和《蜀书》对这场战役结局的记载也都非常简单。
《魏书》曰:“夏五月,引军还长安”,《蜀书》曰:“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两国史书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引军还”三个字,这足以说明,曹操其实是不败而退的,这也符合当时曹操对汉中地区可有可无的心理。
既然从心理上曹操觉得汉中其实是可以放弃的,那么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借口或者时机来退兵呢?这就牵扯到曹操退兵的第二个理由,即大将夏侯渊之死。
夏侯渊之死
夏侯渊是曹魏上将,他的死给曹魏所带来的震慑力是足够大的,当时夏侯渊是镇守汉中的主将,主将战死,士气自然低落。如果说定军山之战前,曹操还有力保汉中的想法的话,那么定军山之战后,曹操更加觉得汉中就是一块鸡肋了。毕竟定军山一战,曹操看到了刘备誓夺汉中的决心。
如果曹操力保汉中,那刘备一定会拼死一战,此时刘备兵强马壮,士气正盛,虽然实力不如自己。但若真的打下去,即便刘备战败,自己也会损伤极大。在此之前,东吴已然在合肥蠢蠢欲动,荆州还有一个关羽,若此时与刘备两败俱伤,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夏侯渊死后,曹操便更加坚定了退兵的想法。
关于夏侯渊的死,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有的人将夏侯渊之死归结为他当初亲自出营修复鹿角,其实这是不对的。当时刘备自金牛道出兵意图先夺阳平关,后东进拿下汉中,而张郃与夏侯渊就镇守在阳平关。
阳平关北依秦岭,南临汉水,易守难攻,刘备无法攻取只能冒险南渡汉水到定军山,意在从这里突破阳平关,夏侯渊获知后也赶到定军山下安营扎寨,企图夺回定军山。但刘备采用法正“声东击西”的计谋,分兵袭击,当时张郃守东围,夏侯渊守南围,张郃最先抵挡不住,夏侯渊分兵支援张郃,而与此同时黄忠偷袭夏侯渊,这才导致夏侯渊的战死。
所以,夏侯渊是面对刘备大军的突然攻袭,力战而亡的。当时形势危急,夏侯渊兵力严重不足,只能亲自上阵杀敌,而且他是因为分兵支援张郃,才导致黄忠有机可趁,如果说夏侯渊不分兵的话, 那么死的就一定是张郃。
总之,定军山一战,是刘备的背水一战,刘备出奇兵绕到定军山,这是夏侯渊等人所意料不到的,再加上魏军支援不利,夏侯渊战败则在情理之中,而非他本人指挥失当。
所以综合来看,刘备此次是倾巢而出,势要夺下汉中,而曹操则不想在这里与刘备交战消耗过多兵力,因此在夏侯渊战死后,曹操退兵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