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自此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彼时中国工业尚未发展成熟,国力衰微,装备和物资都极度匮乏。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其国力就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枪支弹药、坚船利炮可谓应有尽有。就是在这样的巨大差距之下,中国军队靠着顽强的意志,以“小米加步枪”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土地。
▲侵华日军旧照
在这十四年中,中国军民为抵抗侵华日本,发明和使用了许多“土装备”和“土方法”,这些“土装备”和“土方法”在战争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使中国军队获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抗战时期战马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奇缺,战士们行军基本都靠步行,这无疑非常考验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长途步行的能力。针对此现状,战士们便在小腿紧紧缠上绳子或者布条,而这就是所谓的“绑腿”,我们如今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绑腿的存在。
▲博物馆中的八路军绑腿
在这一时期,八路军将士的作战区域基本都是以山区为主,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且交通闭塞,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战士们只能徒步行军,马匹汽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在此根本无法使用。由于战士们长途步行,腿部会不可避免地发红发热,这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急性病症。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现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适当休息就好。
▲八路军战士旧照
然而在那个年代,八路军战士们忙着作战和转移,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一旦患上急性病症,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很大威胁。相比而言,在小腿缠上布条以后,血液流动的速度变缓,就不易出现区域血液淤积的情况,同时也不会因为下肢静脉曲张而导致腿部产生剧痛。假如遇到敌袭,处于休整状态的士兵们也能快速起来准备战斗,不会因为腿部疼痛而坐以待毙。因此,绑腿开始在八路军内部广泛流传,慢慢成为八路军战士们的“标配”。
▲“抗美援朝”战争场面绘画
抗美援朝初期,我国经济有所发展,军队配备的物资也得到了改善,虽然我军虽然也开始使用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但由于敌军随时会进行轰炸袭击,汽车目标太大,很容易遭遇袭击,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步行方式,汽车行军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志愿军战士依然要长途步行,因此就常理而言也是需要绑腿来缓解腿部疼痛避免突发疾病的。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战士们慢慢发现,美军轰炸过程中投掷的大量汽油弹和燃烧弹容易引起大火,而水和沙土都难以迅速扑灭。
▲志愿军战士作战旧照
如果不幸沾到身上,战士们只有快速脱掉衣服才可以避免被大火灼烧,然而脱下绑腿需要的时间太长,战士们经常是衣服还没脱完就已经被大火严重灼伤,甚至会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了这些血的教训,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为了减少伤亡在关键时刻保命,宁愿靠顽强的意志力和信念克服病痛,也不愿意再使用绑腿。这就是为什么抗战时期绑腿是八路军的标配,但是抗美援朝时期却不使用的原因。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