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反清金田起义后,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到1853年攻取南京,建立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呢?其原因,除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八旗兵”的战斗力丧失外,重要的是太平天国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在这些战将中石达开是首屈一指的,被称为战神。但是在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大都反映他是一个阴沉年迈,老谋深算的人物,特别是他带兵脱离“天国”造成分裂的内容比较多,而对他率兵克敌,立下赫赫战功,一心忠于“天国”的描写较少,以致被人们误解,背上“分裂主义”的黑锅,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充分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发现,石达开不仅是一个年轻有为,足智多谋的战神,还是一位有情有义,功盖天国的“忠臣”。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的作为,真相便可大白。
石达开出生在广西贵县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家境,即使他不参加太平军,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石达开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十六岁就率领四千多人参加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农民起义。由于他聪明果敢,战绩卓著,1851年“永安建制”时被封为“翼王五千岁”,成为太平军的战将和主要领导者。
太平军定都南京后,诸王开始破坏民宅,大修王府,搜刮钱财,采选美女,过上享乐浮华的生活,而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他一心协助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训练兵马,准备北伐和西征,得到了全军上下的赞誉,是太平天国的一股清流。
当初清廷没有把太平天国放在眼里,后来看其发展壮大,便利用曾国藩的“湘军”抵抗太平军。1854年石达开任西征军主帅,驻守安徽安庆,开始组建水军,并与湘军对战于江西湖口。由于石达开指挥有方,两次大败湘军,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如果不是被部下救起,便命丧波涛。
石达开为巩固和扩大长江中下游根据地,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大败清军,逼迫名将江忠源自尽,控制了天京西路的长江水道,此时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的顶峰。从中不能看出,这种局面的开拓,全是石达开运筹帷幄领导西征军英勇奋战的结果,就连清廷重臣曾国藩、左宗棠都赞叹:“众贼之中,以石为最悍。”可见,把他称为“战神”是名副其实的。
南昌是江西的省会,曾国藩战败退守至此。石达开颇具战略眼光,他知道只有拿下南昌,方可彻底消灭湘军,太平天国才能巩固,于是分兵包围南昌。正要破城之时,石达开得知天京被清军围困形势危急,他只得放弃攻打南昌奉命回救天京。石达开颇懂兵法,为解天京之危,他使用“围魏救赵”之计,捣毁了清军“江南大营”,使天京转危为安。由于石达开撤围南昌,给了曾国藩喘息之机,使他卷土重来。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因东王杨秀清专横跋扈,北王韦昌辉奉旨诛杀东王,为报私仇,他却杀了杨的全家及部众几万人。韦昌辉滥杀无辜遭到石达开的指责,韦昌辉欲杀他,石达开及时逃离,才免遭杀害,但一家老小全部遇难。为保“天国”的稳定,石达开领命举兵靖难,他只杀了韦昌辉和少数祸首,没有株连无辜。石达开这种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做法,使其威信进一步提高。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留京主持朝政,但洪秀全不信任他,处处遭到猜疑。石达开怕天国再发生“内讧”,于是回到安庆,做了一番安排后,带领四千余人离开 。对于这个事情,人们认为,石达开是带领十几万精兵负气出走的,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分裂。试想,如果石达开有意分裂,为什么会把主要将领留下,甚至遣派回京,有十万之众,而只带走几千人呢?出走后又怎么会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帜继续抗击清军呢?可见“分裂”的说法显然失实。
石达开离开安庆后,辗转江西、浙江、湖南、广西沿途招募兵马十几万,准备进入清军兵力薄弱的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石达开率军到达大渡河时,也是他的时运太差,连续下了三天暴雨,河水猛涨,大军几次渡河都未成功。由于渡河耽误了时间,石达开被追赶来的清军重重包围,河的对岸也布有重兵把守,石达开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然而有人却说,是因石达开为庆贺儿子出生,才耽误了渡河。当时石达开的确是得了一个儿子,但是,石达开是什么人物?是戎马一生的战神,他岂能不知在大军生死存亡之际,为子庆生而推迟渡河的后果吗?这种“庆生误渡”的说法只出现在“野史”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不能渡河,又后退无路,石达开只有硬拼。由于实力悬殊,经过激烈的奋战,太平军的十几万兵马,只剩下几千人。石达开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平时就爱兵如子,这时他毅然决定,用自己投降来保住部下几千人的性命安全,四川总督骆秉章同意石达开的要求。但是当石达开来到清营谈判时,骆秉章翻脸了,不但将太平军全部杀害,而且把石达开解往成都凌迟处死。临刑时石达开面无惧色,视死如归,时年三十三岁。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来看,石达开既不是一个年只顾私仇,尽耍手段之人,也不是一个没有谋略,战绩平平的将领,更不是太平天国的“克星”和分裂者,而是一个少年有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顾全大局的战神。由于人们对他认识不足,被误解了百年,成为“天国叛徒”,甚至要他承担太平天国灭亡的责任,这样显然对他不公。根据最新研究,我们还原要历史的真相,给他正名。当然,石达开是一个历史人物,肯定存在缺点和错误,太平天国的灭亡,他也有一定的责任,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他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上是笔者对石达开粗浅研究的一点体会,见解不深,文辞粗糙,纯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谬误和不实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穆炳森 字钟石,号梅燕堂主,山东拖拉机厂工程师,现聘为济宁裕鑫车检技术负责人,本人酷爱中国历史、文学、书画等传统文化并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曾在齐鲁论坛济宁分坛讲解《三字经》,并在《济宁晚报》、《兖州文学艺术》和搜狐网历史栏目发表文章和诗词。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邮箱:107000701@qq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