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叶问时代,缓缓落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93
导读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在向洋人证明中国功夫的厉害之处时,即便是在没有规则的最后大战下,叶问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获胜,这是胜之不武,除非把其看做对暮年叶问的一种感怀和反讽。最让我欣喜的是,这是叶伟信在整个叶问系列…

影向标第二百二十四期

评《叶问4:完结篇》

得分5.5分

1.风间隼7分

甄子丹大战阿金斯很过瘾,大概是阿金斯在华语片中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次,也是最话痨的一次,而主角叶师傅居然沉默了,只懂挥拳。剧情居然比前几集看着顺眼,大概是日本鬼子和英殖民者都是死老虎,美帝种族歧视是活阎王的缘故吧。结合60年代的社会风潮,打得颇入情入理,虽然人物刻画还是有刻板印象之嫌。

唐人街的形意拳大娘让人想起了宫二。川井宪次的主旋律正片中没出现,片尾成了主题曲。最让我感慨的一幕居然是在中华总会开打那场——曾几何时,叶公子才是应该担心打坏家具的人啊,世道不堪,飘零至此。所以片末闪回的那些往事才让人唏嘘。

2.闵思嘉6分

揪校园霸凌少年耳朵的戏不错,但从打洋人到正宗咏春之争到教洋人的情节,这个系列基本已经走到尽头了。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在向洋人证明中国功夫的厉害之处时,即便是在没有规则的最后大战下,叶问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获胜,这是胜之不武,除非把其看做对暮年叶问的一种感怀和反讽。

3.黄文杰6分

高校教师。

从徐克、李连杰的《黄飞鸿》,到叶伟信、甄子丹的《叶问》,大国崛起了三十年,遗憾的是香港功夫片倒退了三十年。与其在意淫的死胡同里自嗨,不如大方承认香港功夫片已死,反正也后继无人,从这个角度看,甄子丹说他再也不拍功夫片,是可以理解的。我的打分,给创作者勉力延续动作传统的努力、对于世俗人情的展现,以及未必自觉的悲情。

4.小水6分

偶像宅。

作为系列最后一部算是合格地完成了使命,对太极拳如魔术般的展现和致敬《猛龙过江》的巷战甚至有点小惊喜。生命走到尽头的叶问早已不复当年我要打十个的意气风发,失去神采的眼睛似乎在望向俗世之外的彼岸。尽管一路打到了美国,但叶问不是战狼,赢得如此艰难的大决战也并未给人扬眉吐气之感,反而带来一丝中华无人的惆怅。

胜利之后的叶问,脸上的表情没有喜悦,而总是茫然和哀伤,仿佛在说“何必呢?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 这种对自身力量和战斗本身的怀疑和不信任,或许是愈发好战的本民族所急需的。

5.奇爱博士6分

电影学者、策展人、影评人。

如果《叶问4》是一部美国电影,那它一定能起到诸如《利刃出鞘》般的反种族主义/民粹的效果,但它恰恰是一部中国电影,又生逢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无疑需要创作者考量、拿捏民族/国家主义(反抗)和国际主义(融合)之间的精细尺寸。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般孱弱的、受屈辱的国度,它是一个磅礴崛起的、甚至令当下西方忧虑而警惕的庞然大物——因而《叶问》系列的价值,不该还留在用拳头为国人争回面子的阶段,而是呼唤沟通、和解。就像《叶问4》所最后展示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相学习,代际与代际之间的传承理解。

可惜这种时代精神,也只是在片中浮光掠影地一闪而过,票房还得靠刻板化、脸谱化的擂台生死大赛打出来,有点可惜。

6.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总体的意识形态让人坐立难安,感觉很老旧。事实上港片在90年代初就已经把家国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层,像是徐克的《黄飞鸿》,但《叶问》系列始终选择最简单粗暴的“东亚病夫的招牌,已被我一脚踢开”路线。两个父亲映照关系还算有些亮点,尤其是对战到一半忽然地震,功夫再强强不过天,一点点时不与我的悲凉。

7.赛人4分

日本人也好,美国人也好,都是证明民族神话的替代品,它自然会坚持集体受挫后,个体再去奋击的英雄主义叙事模板。动作场面,还是相当漂亮的。最让我欣喜的是,这是叶伟信在整个叶问系列收关之时,终于看到了他的作者化表达,在《爆裂刑警》和《朱丽叶与梁山伯》中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又弥漫在叶问周围。

吴镇宇与叶伟信的合作是最出彩的,倘若吴镇宇来演叶问,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应该更细碎,更日常。有人还拿这片和《少年的你》相比,一起校园霸凌所引发的一代宗师的终极之战。叶问教训美国孩子的动作场面,分寸感很好,极显大家胸襟。同时,也为叶问后面的暂落下风,埋下了伏笔。

8.独孤岛主3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七十来岁的叶问连同《一代宗师》被粗放消费殆尽。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