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
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诗,诗中的“元人画”不是由毛笔和着水墨与颜色画在宣纸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的“钧瓷”。
钧瓷-法度之美
钧瓷诞生于宋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最昌盛的时代,曾是专供北宋皇家使用的御用珍品。
在当年的遗址,禹州市钧瓷官窑博物馆里,有一个展示钧瓷制作技艺流程的沙盘。沙盘上,一群群着宋代服装的人物模型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上山勘探,开采运输,碾料晾晒,风化细磨。这些采自禹州山区的名贵矿石经过夏日暴晒、秋雨浸润、春暖软化,然后再用洁净的颍河水和泥制成坯体与釉药。
“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选料、加工、造型、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即使粗略划分,钧瓷的制作工艺也要分为八大工序。
钧瓷御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工艺上追求品质,不计成本,也由此形成了它工艺精湛、法度严谨的特色。许多瓷种都是一次上釉、一次烧成。钧瓷则是多次施釉,两次烧成。
有谚语道:“生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经过成型、素烧、上釉后的素坯装进了窑炉,等待着它们能否最终再生为艺术品的那一刻的到来。
钧瓷-窑变之美
什么是窑变呢?明代王圻的《稗史汇编》记载:“瓷器之中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的奇事,绝非人工之巧所能办到,谓之窑变。”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却呈红色。
但早在800多年前,钧窑的能工巧匠创造性地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红、蓝、白、灰错综掩映、艳丽迷离的釉色,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不可控,是窑变最大的特征。所以每一个钧瓷都具有唯一的、不重复的、独特的釉色变化。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在此基础上,钧瓷还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之说。
各种渗化的釉色和奇美的纹路交相叠映,聚色成形,使釉面浑然天成一幅奇妙的风景和图案造型,如寒鸦归林、如鲜花怒放、如远山起伏……
人力不可控制,掌握好火候、温度便是钧瓷烧制成功的关键。故民间有“候火如候情雨,望陶如望黍垛”的谚语。
在没有现代测温仪器的古代,窑工们就是透过观察孔,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窑炉的温度和气氛。
老钧瓷艺人郑群彦说,其他瓷种,做什么样,成什么样,窑工一住火,就回家休息了。
而钧瓷不同,它是火的艺术。一开窑,即便是大夏天,穿着棉袄,泼一身水,也要挺着高温冲进去,窑变不可预期的美妙召唤着他。
古老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钧瓷烧制过程中最关键的程序,人们把创造美的过程交给了自然。
以火的高低强弱形成的微妙、复杂的气氛为画笔,形成意境千变万化的釉画,和“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暗合,使钧瓷烧制技艺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还深深渗润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想近距离感受钧瓷之美吗?欢迎到与钧同乐店内一起欣赏钧瓷独特之美。
与钧同乐 专注钧瓷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