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什么是从山顶的仙石中出世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67
导读

仙石的“仙”本就是道教专有名词,石,是五行土之精,五行学说虽源于阴阳家,然在儒、道文化中也占有较多的内容,儒学发展到汉武时代,经过汉儒董仲舒发挥,五行学说成为儒学天人感应学说重要内容。 《西游记》展示的是六…

在禅宗文化中,禅宗的列祖列宗或者历代大德贤师,多习惯使用花果作为比喻在涅槃前对自己一生的觉悟一个总结,总结既是自己的修行感悟结果,也是对徒子徒孙以及世俗大众智慧的启迪,花与果多被使用于佛法传承的承上启下。

《西游记》这本书说的是取经的故事,取,不是拿来,而是通“娶”,“娶”,迎人之女为己妇也。因为是“娶”,就必然存在符合“娶” 的礼仪,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谈。先回到小说的主角悟空的横空出世上来。

《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像传统的史说一样,凡圣贤王者出世必有奇幻惊人不同凡响之缘起。古典四大名著除《三国演义》外,故事开篇都与石头有关,然石头的奇幻各有不同。

《水浒传》是一块石碑,“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里。”这块石碑后刻着“遇洪而开”四个字,后来遇到姓洪的太尉,执意打开,结果是“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再后来便是“刮刺刺”天罡地煞出世“恼下方生灵”。石碑的神奇是得道的张天师的“龙章凤篆天符”赋予的。

《石头记》开篇是上古神仙女娲娘娘补天的一块弃石,这块弃石自经锻炼后有了灵性具足神通,因为补天未选,自怨自艾,日夜哀嚎。无论是《石头记》还是后来转身成为的《红楼梦》都是受《西游记》开篇影响。

虽然冠以“通灵宝玉”因终是弃石,故只能够“弃”落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脂砚斋批石头记多称其为“顽石”。顽,愚蠢驽钝,混沌未开。说文解字直接就说未劈开的梡木。《西游记》主角孙悟空映照的是禅宗六祖惠能,成就的功业是“推倒旁门宗正教”,是南禅万世之祖师,自然与弃石不同。

对六祖惠能一生传禅度世的语录进行总结的经典叫《六祖坛经》,这部经的经题中的“坛”字就透出悟空出世的不同凡响。“坛”祭场也。何谓祭场?颜师古道筑土为坛。

作为祭祀用的场地,祭坛古有封土也就是堆土为台的传统。所谓坛,就是高于平地的祭台。“坛”注定孕育悟空的一定是高地,而作为祖师一定能够登高望远高瞻远瞩让后世景仰。然为何开宗立派的祖师不说从祭坛的土里生长而出,而要说是从石头里迸裂而出呢?

盘古破鸿蒙,清浊从此辨。天覆地载,群生万物皆由地而起,地为万物之母。佛家认为四生六道因地而生因地而有,六道是天、地、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指的是六道众生出生的方式,佛家认为六道众生因有情而由胎、卵、湿、化四种出生方式获得形体也就是色身。

《西游记》五十九回有“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 磊石聚土而成山,地生载万物,以土为体,土之精华构成石,山以石为骨架。石,而且是一块仙石,这块仙石,高合周天,围圆按政历,上有九窍八孔。

《庄子知北游》中道家的祖师“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精微之气产生形质,形体相异构成万物,世间的动物九个窍的是胎生的,八个窍的是卵生的。

中国文化发展到有明一朝,儒、道、释文化逐渐形成兼容并包状态,所谓“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来是一家”。特别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虽脱胎于佛教,更多的是吸收容纳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具有极大的本土性。

《西游记》主角的出生同样如此。仙石的“仙”本就是道教专有名词,石,是五行土之精,五行学说虽源于阴阳家,然在儒、道文化中也占有较多的内容,儒学发展到汉武时代,经过汉儒董仲舒发挥,五行学说成为儒学天人感应学说重要内容。

在佛学中,石则常常和木相连,作为未觉悟的象征,是“正合婴儿之本论”,是赤子之身,亦是赤子之心,南禅认为是人的真如自性。这一点真如自性就是儒、道、释三教各教分论的心之本原,三教各从此本原认识不同对色、受、想、行、识产生了各自解读的相通相异,形成了各自的思想实践体系。

《西游记》展示的是六祖惠能众生皆有佛性的禅悟思想,吴承恩先生笔称这块石头为“仙”石,说的就是《六祖坛经》中的“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正见自性,顿为佛。

儒学中常把石称之顽石,与冥顽不灵相通,这点思想缘起于儒学经典《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心如坚石,不可转动。后世与石故事多由此生发,如望夫石一类,心志执迷,积迷化石,坚不可摧。

明清的话本小说中常见的顽石一词,多为此意。比如《金瓶梅》中潘金莲于无人处的自怨自艾的《山坡羊》唱词“他本是块顽石,有甚福抱着我羊脂玉体!好似粪土上长出灵芝。”顽石与粪土相类。

小说中西门庆口中的“荆山玉”与“顽石”相对等多是取贬义。《石头记》中脂砚斋批注更是随处可见这种认识。佛学中的顽石视为可见心见性,源于生公说法。

生公是晋朝末年的竺道生和尚,在虎丘山对群石讲授《涅槃经》,说得群石点头。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给小说《石点头》作序说,有人认为是佛家借这段公案“耸动世人信法之心。”冯梦龙先生认为不是这样的,说头不点于人而点于石,是人在后天的知识障碍人的本性,闻法生疑,而石则是拳拳赤子之心,闻法自见灵犀心法相通,虽无知识,闻法而见悟自性。点头,心会神通的觉悟。

《西游记》开篇之所以强调是“仙”石,就是《六祖坛经》中说的心之本原—自性,说它的大小形貌暗合天地人也是强调其本心之灵犀。到后文“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正如小说的诗云“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初心冥蔽,吴先生感叹“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六祖坛经》中提到固守旧知迷悟不见本性,也借助世俗的冥顽不灵的木石比喻,比如说神会禅师。

六祖说,我用木棒打你三下,如果你没有疼感,那你就是一个木石。“汝若不痛,同其木石”。当时神会在六祖面前“戏论”佛法,表现得极不庄重,用世俗话就是油嘴滑舌,所以六祖就必须当头棒喝。南禅的觉悟是顿悟,顿悟有感悟也有棒喝的猛然一击。

后世读《西游记》的多从金箍棒的来历定江海浅深的一个神铁定子想到大禹,而大禹和他的儿子的出生,皆和石头有关,六祖惠能对于中国禅宗的贡献,的确也可以与大禹治水和大禹的儿子启开创有关世俗王朝的事业相比,从这种意义上去看,六祖惠能传法不传衣对于阐教的思想发展贡献的确是开天辟地!

这块仙石,“正当顶上”,因为六祖惠能开创的禅宗事业,真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塘边四爷,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