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杀绝代美女张丽华,是杨广下的命令还是高颎擅作主张?众说纷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07
导读

陈后主爱不释手,连处理政事,都要抱张丽华于膝上,到了后来,两手忙碌,无暇他顾,干脆把事情全委于张丽华。 士兵大喜过望,抛下绳索往上拉人,一下子就拉出了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妃三人。 陈后主与张丽华…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是汉朝人李延年所作《佳人歌》的歌词。就这么几句简单的歌词,让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怦然心动。

南北朝末期南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绝对称得上一代绝世佳人。

她出身贫寒之家,九岁进宫。那时,陈后主还只是东宫太子。小张丽华为东宫良娣龚氏的小丫头,负责服侍龚氏的生活起居,干一些诸如铺床叠被、洒扫浇花之类的粗陋贱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到龚氏房中就寝的太子陈叔宝喜欢上了她,在某个情动之夜将之招引入怀。

十四岁那年,张丽华生下了陈叔宝的第四个儿子陈深。

母凭子贵,她的地位猛增,跃居于龚氏之上,并在陈叔宝即位后,骤升为贵妃。

陈叔宝刚即位那会儿,因为弟弟陈叔陵作乱,被刺了一刀,很长一段时间起不了床,躺卧在承香阁养伤。养伤期间,陈叔宝专门钦点张丽华在自己身边做侍候工作。当时的后宫诸妃嫔,仅张丽华一人获此荣幸。

由此可见后主陈叔宝对张丽华的溺宠。

实际上,如果不是陈后主的母亲太后柳敬言坐镇后宫,陈后主可能还会把皇后沈婺华给换了。

陈后主伤愈,在光照殿的前面建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己住在临春阁,张丽华住在结绮阁,龚、孔二位贵妃住在望仙阁,三阁之间都架有通道相互往来。

另外,能来到后主身边作陪取乐的,还有王氏、李氏二位美人,张氏、薛氏二位淑媛,以及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一干浪荡娇娃。

皇后沈婺华孤零零独居求贤殿,形同守寡。

陈后主每日醉生梦死,挑选成百上千姿色漂亮的宫女,命令她们练习唱曲,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多是是赞美张丽华的姿容美色的。

曲词充斥着诸如“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类的颓艳风格。

张丽华身长六尺六寸,头发却长达七尺,披肩垂地,发色乌黑油亮,光泽可鉴,又兼明眸皓齿,肤光莹雪,神态自若,姿容艳丽,远睹恍若天仙下凡。

陈后主爱不释手,连处理政事,都要抱张丽华于膝上,到了后来,两手忙碌,无暇他顾,干脆把事情全委于张丽华。

陈后主的荒淫昏庸,一至于此。

张丽华也老实不客气地执掌起国家权柄来,于公元588年废黜了原皇太子陈胤,改立自己生育的陈深为皇太子。

陈深并没能等来登位的一天,因为,国家已经被他的父母搞垮了。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大举南征。

晋王杨广由六合出发,秦王杨俊由襄阳顺流而下,清合公杨素由永安誓师,荆州刺史刘思仁由江陵东进,蕲州刺史王世绩由蕲春发兵,庐州总管韩擒虎由庐江急进,其他还有吴州总管贺若弼及青州总管燕荣也分别由庐江与东海赶来会师。

隋大军急攻建康。

其中韩擒虎亲率五百名精锐士卒自横江夜渡采石矶,进攻姑苏,没半天功夫就攻了下来,紧接着又夺取了新林,与行军总管杜颜会合,杀入了朱雀门。

陈后主六神无主,向身边侍臣问计。

众臣七嘴八舌,劝他效仿当年梁武帝会见侯景的路数,摆足架势会见韩擒虎,这样,就算死,也死得有尊严一点。

死?陈后主怎么舍得死?

他猛喝了一声:“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拂袖走入了后宫。

“吾自有计”,他能有什么计呢?

他的想法很简单:带着自己抛弃不下的张丽华和孔贵妃,一起到后花园的枯井里躲藏,藏得一时是一时。

“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前告急封”,可怜的绝代美女张丽华,竟然落到了这个地步。

但是,陈后主和张丽华都是这场战争中的焦点人物,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们怎么躲得了?

韩擒虎指挥士兵,要求挖地三尺也要把这两人找到。

士兵搜索到后花园,向井里窥视,大声喊叫,井中寂然无声。

有人扬言要落井下石。

陈后主吓得屎尿齐滚,连呼“有人”。

士兵大喜过望,抛下绳索往上拉人,一下子就拉出了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妃三人。

对于陈后主、张丽华被擒事,宋人杨备曾百感交怀地赋诗咏叹: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苍惶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妃三人藏身之井,因在景阳殿侧,原名叫景阳井。在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时,改名胭脂井。隋唐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胭脂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法宝寺(今鸡鸣寺)侧立井,并刻辱井铭。

曾任元翰林国史编修官的陈妥游金陵,目睹了这口“伪胭脂井”,映着满天落霞,挥毫写下了一首《胭脂井》,诗云:

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

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

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八月初八,郑板桥在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了乡试,乡试后饱览南京名胜古迹,也到了鸡笼山的法宝寺,作了《念奴娇·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一句话,陈后主颟顸亡国事,惨遭后世文人骚客揶揄咏唱,非常热闹。

话说当年的陈后主被俘后,被人押到隋将贺若弼面前时,面无人色,完全丧失了君王的气度,膝盖骨发软,扑通跪倒在地。

贺若弼心有不忍,抚慰他说:“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

后来的事情也正如贺若弼所说,陈后主被掳至长安,被隋文帝封长城县公、赐宅邸,礼遇甚厚,得以善终。

绝代佳人张丽华的下场却很惨,被高颎斩于青溪。

不过,到底是高颎擅作主张将之斩杀,还是受杨广之命斩杀,诸史书各执一词。

《陈书》记载:“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这里说的,张丽华和陈后主被隋军俘获后,晋王杨广下令杀了张丽华,并且书明了她祸乱南朝的罪过,张贴在清溪桥上。

《南史》的记载与《陈书》一致,说的是:“晋王厂命斩之(贵妃)于清溪中桥。”

《隋书》的记载却是:“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说的是,隋军攻克陈国,晋王杨广贪恋张丽华的美色,想占归己有。高颎却以武王杀妲己的例子拒绝了杨广,高调地在青溪斩杀了张丽华。惹得杨广非常不高兴。

《资治通鉴》沿袭了《隋书》的记载,并对此事的经过描述得更为详尽:“高颎先入建康,颎子德弘为晋王广记室,广使德弘驰诣颎所,令留张丽华,颎曰:‘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乃斩之于青溪。德弘还报,广变色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由是恨颎。”

由于高颎后来果真被杨广处死,所以,后世都认为,杀张丽华是高颎擅作主张。

但细析起来,高颎擅杀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要知道,虽然当时高颍兵权独揽,但杨广为行军元帅,决策之权掌握在杨广的手里。

这种情况下,高颎作为一个识大体的人,断不会违背杨广的命令私自对陈后主及张丽华等人后进行处决。

实际上,高颎在开皇九年(589年)正月甲申入建康,只隔了一天,即丙戌日,杨广便也入了建康。

杨广入城之后,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便是斩处了陈国的五大佞臣:将施文庆、沈客卿、阳慧朗、徐析、史暨慧斩于石阙下,以谢三吴子弟。

看看,连施文庆、沈客卿这些人,高颍都不敢处理,留下给杨广定夺,又怎么会抢先对重大人物张丽华下手?

而且,别人不斩,单单斩杀张丽华一人,这针对性也太强悍了,不合乎逻辑。

因为,就算是杨广真的有意纳张丽华为妾,高颎作为隋家臣子,他能做的,也应该是尽力劝谏而不是先斩后奏。毕竟,高颎的身份,除了是个名将,还是个大政治家。

而话说回来,杨广在该年才19岁,而张丽华已经31岁了,二者年纪相差太大,杨广也不大可能收张丽华为妾。

最主要的是,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性忌妄媵”,一生最看不惯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因为这个,隋文帝都不敢置嫔妾,后宫的六宫虚设。晚年的隋文帝后来在仁寿宫遇到了尉迟迥的孙女,偷了一次腥,惹得独孤皇后醋意大发,杖击毙尉迟氏。隋文帝气恨之下,曾发出过“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之类的长叹。

杨广善于“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史书甚至称,杨广“阴有夺宗之计”,他为了“取媚于后”,极能下狠心,“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他怎么会为一个早为人母的张丽华去招惹母亲不高兴呢?

在建康,杨广的政治秀表演得非常成功,他“使高颖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使得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相较之下,太子杨勇虽然也是独孤皇后所生,但他“内多嬖幸”,不善待太子妃,没有嫡子,让独孤皇后极其不满。杨勇后来被废,与此不无关系。

所以,杀张丽华,绝对是杨广为了“矫情饰行,以钓虚名”一项政治举止。

以上诸史所载之所以有出入,主要是被《隋书》带跑偏了。

《陈书》成书最早,主编人是唐代十八学士之一的姚思廉,他本是南朝人,父亲姚察原本就担任过陈国的史官。隋灭陈后,父子二人都移居到北方。《陈书》的完成,姚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者,《陈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一来,姚氏父子没有刻意美化或者刻意抹黑杨广的必要;二来,唐太宗关心的是前代隋史而不是隔代陈史,则《陈书》被干涉较少。所以,其可信度较高。

《南史》成书虽在《隋书》之后,但作者李延寿所用材料,来源于其父李大师的旧日草稿。而且李延寿本身也与姚思廉与魏征等人同在贞观史馆参修史书,所接触前朝史料的机会相同,《南史》的记载既异于《隋书》而同于《陈书》,只能说是《隋书》自己跑偏了。

《隋书》属于后朝编著前朝史,抹黑前朝亡国国君的意图非常明显。因为,只有把前朝亡国国君刻画得跟桀、纣一样荒淫无耻,才能彰显李唐代隋是“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正义行为,是以有道伐无道。

魏征秉承唐太宗意旨,把这件事做得非常漂亮,杨广后来就成为了与桀、纣相提并列的恶棍皇帝。

另外,唐太宗特别推崇高颎,曾说过“隋之安危,系其存没”之类的话。魏征安排高颎私斩张丽华情节,正好起到黑一个、捧一个的目的,一举两得。

《资治通鉴》编著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以史为鉴来劝导宋代帝王,那么,在张丽华被杀过程的记载上,自然是舍《陈书》、《南史》而取《隋书》了。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有人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全方位掌握中国的通史?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读《资治通鉴》。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开国伟人对这两部书推崇备至,其中曾通读了《资治通鉴》十七遍。他无限感慨地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

其实,读《资治通鉴》不单单是通晓历史,还可以从中思索和提炼出许多职场、人际间的东西。

不过,《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大家读来可能会有些累。那么,可以选择白话文。不过,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还有重要人物画像,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总共是一千套,卖完就没有了库存了: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